《子产论政宽猛》
本篇提出了“宽猛相济”的政治主张。子产的主张“猛”,是指立法要严,但他还是把“宽”(德政)放在“猛”之上,仍然符合儒家的观点,所以得到了孔子的称赞。这种政治主张在封建社会影响很大。
古文观止第二卷第15篇
《子产论政宽猛》
昭公二十年
1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郑子产有疾。”
郑国的子产生病了。子产的出生年月不详,《左传》中他第一次登场是襄公八年春天,郑国侵蔡取胜而归。郑国人都很高兴,唯有子产担忧楚国以引为借口来讨伐。他父亲子国很生气,呵斥他:国家大事,你一个小孩子知道什么!能居于朝堂之上,估计不会低于十岁吧。二十年后的襄公三十年,子产已经以郑国执政的身份陪同郑简公如晋搞拆迁了,现在又过了二十一年,应该十五多岁快六十了。在春秋时期算是贵族正常的寿命,普通人因为战乱,寿命就很难预期了。
“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
子产病中和子太叔说:我死后,您必然会执政。子太叔这个人“美秀而文”长得漂亮又有文采,他是子游的孙子,子产的侄子,郑国七穆之一游氏的当家人,他一直是子产的学生和支持者,是郑国内定的下一任执政。
“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用宽松的政策使人民服从,其次就是德行不足的人,就没有比执行严苛的政策更合适的了。这是子产从政几十年的经验之谈。为了阐述宽、猛之别,子产又做了两个比喻。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大多都是善于做比喻和审言的,像子产、晏婴都是特别擅长讲故事的人。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火性猛烈,人们望而生畏,所以很少有死于烈火的。
“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水性柔弱,人们轻慢忽视它,所以溺水而亡的人很多,故而实施宽松的政策很难。这个比喻也很贴切,每到暑期学校肯定强调不要让孩子到河里去玩水,一到寒假就改成了不要让孩子到冰面上玩耍。水的危险等发现的时候,往往已经晚了。
“疾数月而卒。”
子产生病几个月后就逝世了。
郑国的子产得了病。(他)对子大叔说:“我死(以后),您必定主政。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能够用宽厚(的政策)使民众服从,其次(的政策)没有比刚猛更有效(的了)。比如烈火,民众望见就害怕它,所以很少死(在其中)的。水柔弱,民众轻视而忽视它,就很多死(在其中)的,所以宽厚(的政策)难(以实施)。”(子产)病数月后死去。
2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jù)人于萑苻(huánfú)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
子太叔执政,不忍心严苛而采用宽松政策。果然如子产所料。
“郑国多盗,取(jù)人于萑苻(huánfú)之泽。”
郑国出现了很多强盗,聚集于萑苻泽中作乱。
“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
子太叔后悔了,说:我早听夫子的话,不至于到如此地步。
“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发动步兵攻打萑苻泽中的强盗,把他们都杀了,强盗稍微有所收敛。尽杀的是萑苻之盗,少止的是郑国之盗。是少止,不是止,可见后果已经造成无法弥补。
大叔执政,不忍心严厉,而施行宽柔政策。郑国(因此)很多盗贼,(他们)从沼泽地招集人手。大叔后悔了,说:“我早听从(子产)夫子的,不会到此地步。”发步兵去攻击沼地的盗贼,将他们全部杀灭,盗贼(才)稍微被遏止。
3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汔(qì)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絿(qiú),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和之至也。”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
孔子评价这件事说:好啊!政策宽大则人民怠慢,怠慢就要用严苛来纠正。
“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严苛则人民受到伤害,受到伤害就要施行宽大的政策来和缓。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用宽大来调剂严苛,用严苛来辅助宽大,政事因此得以和谐。这一句有点老子“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味道。
“《诗》曰:民亦劳止,汔(qì)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
《诗经》中说:人民劳苦,惠其小康;恩赐中国,安定四方。这是说施行宽容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