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人,只要他想真正了解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经济生活是如何演变和运转的,只要他想真正懂得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以及中国人骨子里的性格,那么,有三本书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是非读不可的。这三本书就是《易经》、《诗经》和《春秋左传》,它们简直就是中国文化的总源头。如果把中国文化比作长江黄河,那么这几本书就是雪山,是雪山的融水成就了长江黄河,后世的两汉文是长江黄河的上游,唐宋文是中游,明清文就是下游了。以至于今日,文言文已经流入东海了。可是,我们中国的文化雪山,千百年来都矗立在那里。如果我们想去寻找中国文化的根,不是往西去雪山,而是去入海口,岂非南辕北辙哉?那些被海水稀释了的河水,不正如今天那些大量掺水的、鱼龙混杂的所谓书么?
当初,在刚做父亲,孩子还小的时候,手忙脚乱找了很多育儿的书看,看着看着,就发现很多书都引用卢梭、柏拉图、杜威等人的观点,于是,径直买来卢梭的《爱弥儿》和柏拉图的《理想国》,读过之后才知道,原来西方教育思想的三大雪山就是卢梭的《爱弥儿》、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有个说法是,如果人类遭了一场大洪水,把其他所有的教育书籍都冲走了,只留下这三本书,那么,80%的教育思想就仍被保存下来。因此,我读过《爱弥儿》和《理想国》后,再去读其他的教育书籍,尤其是一些网红书籍,就会产生极大的不适感,如同你喝惯了醇酒,再让你喝掺水的薄酒,你就觉得难以下咽,还不如不喝。
那么,中国之所以是中国,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其根源都不脱这几本书。《易经》解释了中国人是怎么思考问题、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诗经》则简直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审美导师;而《春秋左传》中各式政治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行为模式,则内化为中国人的性格基因,一代一代遗传至今。
以前读书,每次读到中古以后的很多典籍,心中总感觉有很多隔阂,总觉得不能完全理解和通达。很多的典故,总是在文章中很突兀地就出现了,几经周折之后,才找到源头在上古的这几本书中,但被打断的阅读兴致就难以再振作起来。于是,心中就有了执念,决心要去通读这几本“雪山”一样的源头书。但看了无数的介绍,买了无数的版本,读过之后总觉得哪里不对,因为读了好像没读一样,很多疑问仍然无法得到解释,字是都读过一遍,但这些文字到底讲什么,始终都停留在表面,无法沉到底层。后来才知道,之所以读不懂,是因为早在汉朝时人们就读不懂了,所以,就有了晋朝的杜预去注释。又到了唐朝,人们就连杜预的注都读不懂了,于是,贞观年间的孔颖达就对杜预的注再作了注释。
直到前些日子,偶然看人提到,说要真读明白《春秋左传》,那杜预注、孔颖达疏的版本无疑是最好的。于是满世界找,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只有杜预注,没有孔颖达疏,买过,看不懂,弃之。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据说算是比较好的,但读起来还是觉得不够味道,很多我想知其然更想知其所以然的内容都没有。其他版本就更是等而下之。后来发现只有北京大学出版社李学勤主编的《春秋左传正义》既有杜预注,也有孔颖达疏,还是简体,并加了现代标点,满足了我的一切要求。只是这套书年出版后就不出了,孔夫子旧书网的旧书又贵得离谱,只好求助万能的淘宝,找人复印了一本。
收到《春秋左传正义》之后,发现上中下三册,足足有多页,打开之后,一通狂读就停不下来,读着读着,不禁心情激荡,心中不停地发问:这样的好书为什么没有早发现?为什么古人治学如此严谨和细致?为什么那些“水书”铺天盖地地印,而这些“硬核书”却只印一次就不再印?这得多耽误那些真正想读书的人啊?如果孩子们能读这些“真货”书,而不是去读那些“水货”书,那该多好啊?
又想起坊间各个《古文观止》版本,当真是良莠不齐,各篇文章中最重要,也是最难掌握的虚词概不注释,拿来给孩子们学习,最终就学了个表面功夫,既不知道这些虚词的意思,也不知道虚词的词性,这些用了虚词的句式到底是怎样,也不甚明白,更遑论为什么是这样。这些让孩子们更加糊涂的书大肆出版,而那些像《春秋左传正义》这样的好书却难觅踪影。大家都知道统治者愿意思想上实行愚民政策,难道学习上也实行愚民政策?
于是,立即又下单去买了《易经》和《诗经》,巧合的是,这三本书都是孔颖达疏,而孔颖达的疏简直比正文还好看。我想,最近几年我都不应该买书了,也不用看其他书了,先读完这三本书,就能给我至高的精神享受。
君子曰:人世间值得读的书并不多。读一本值得读的书,胜过千万本文抄公的书。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用一两年时间读一本《春秋左传正义》,不仅文言文功力能真正提高一大截,而且能真正享受和感受到思想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