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公元年是公元前年,周平王49年。
元年春王正月。
按照春秋时期惯例,先君死后,新君在第二年年初即位。但是因公元年,没有写公即位,一般不写公即位都是有原因的。这里在左传中解释了,鲁隐公是摄政称君,所以不写即位,毕竟正牌国君应该是他的弟弟鲁桓公。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春秋》单独出现“公”字,都是之鲁国国君,这里指鲁隐公。邾仪父是邾国国君,名克,所以《左传》称邾子克。
盟誓在《左传》中经常出现,类似于开会签合同。盟,现在地下挖一个坑,准备牺牲,一般猪马牛羊,把牲畜杀死,割下左耳,取血,装到杯子里。向神灵宣读盟约,也就是誓词,最后歃血,稍微喝一点血,再把盟约放在牲畜上埋在坑里。
蔑是鲁国地名,看下图,邾国本来距离鲁国都城很近,后来被鲁国欺负迁到了南边。蔑本叫姑蔑,但是鲁隐公名姑息,为了避讳所以称蔑。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没有直接写郑伯克段于鄢,而是说了一件小事,费伯城郎,事情看似是一件小事,但这件事没有经过鲁隐公同意,所以反映出鲁国有一些人还是不服从鲁隐公的。
这种情况属于有传无经,春秋左传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当然有经无传的情况也不少。
郑伯克段于鄢,《古文观止》第一篇,不必多说,很多人应该都熟悉这个故事。
介绍一下郑国,姬姓,郑桓公帮助周平王东迁有大功,郑国现任国君郑庄公是郑桓公的孙子。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賵。
周平王派人来吊丧,看似有礼,实则失礼。鲁惠公是去年去世的,周平王今年派人来吊丧,是不是太晚了点。还有仲子仍在人世,虽然身患重病,但也不能提前来吊丧啊!
纪人伐夷,这里说的是纪过讨伐夷国,纪国后来被齐国欺负的不行,也就春秋初期还能蹦跶蹦跶。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宋国,子姓。左传阐述了结盟的原因,因为鲁惠公晚年跟宋国打过一仗,具体原因没说。我们不妨猜测一下,或许《史记》关于仲子的记载是真的,鲁惠公真的是抢了鲁隐公的老婆,所以两国才会打仗。
改葬鲁惠公,这件事春秋没有记载。当时因为跟宋国打仗,没时间处理丧事,这时与宋国结盟,才重亲举办丧事。
卫伐郑,郑伐卫。卫伐郑因为共叔段的儿子逃到卫国,卫国帮忙攻打郑国。郑国自然不能白白挨打,又打了回去,而且郑庄公还带领了王室的军队,足以看出这个时候郑庄公在周王室权力很大。
这件事跟鲁国本没有关系,但是公子豫却违反了鲁隐公的命令私自参加了。这件事也从侧面反映出鲁隐公不是很受支持,不服从他的不是一两个人,因为接下来又有一个人不听从鲁隐公的命令私自修建城门。
冬十有二月,祭伯来。公子益师卒。
鲁国的卿大夫虽然不给鲁隐公面子,但是鲁隐公并不在意,公子益师死的时候,鲁隐公都没有以国君的身份去参加小敛,鲁隐公有自知之明,他只是摄政,不是真正的国君,所以许多国君改做的事他不去做。
(鲁隐公即位第一年,虽然手下不太听话,但他自己还是表现的很好。从表面看鲁隐公没有想做一个真正的国君,随时准备让位。当然也会有阴谋论者说这都是演的,不管真假,鲁隐公最后是死在他弟弟之手,可以说他败了,也可以说他不够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