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面有关于一句描述春秋时期的话,其原文如下(春秋)“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这里面说的是在春秋时期被弑杀的君主多达三十六名,被灭亡的国家有五十二个,其中那些丢掉封地的诸侯更是不可胜数。那么为什么在春秋时期会发生这么多次弑君事件呢?这些仅仅是偶然事件吗?
其实我们说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过渡期,当时天下的共主名义上还是周天子,但是实际上当时各国诸侯国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这个时期被我们称之为“礼乐崩坏”的时代,这是因为周王室的衰弱导致的,天下那么多大大小小的国家失去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人,由此可见那必然会引起暴乱的。在周王室强盛的时候,各个诸侯国的诸侯必须首先得到周天子的承认,他才能安然的成为一方诸侯,不过到了后来周王室衰弱之后各国的诸侯都是由其自己国家内定或者由士大夫拥立了,这就说明了他们自己拥有了宗主权,这个虽然说是好事但也是祸乱开始的征兆。
以前按照周礼的规定,诸侯国的继承人一般都是内定好的,这周礼里有一套完整的诸侯继承系统。后来随着周王室的衰弱,能严格遵守周礼的国家也就没有多少了,诸侯国君凭借着自己的喜好选定继承人,士大夫们由此也分成了各派系,在当时由于争夺君位而弑杀君主的事件着实不在少数。
除了上述说的周礼的衰落意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诸侯权力是很不集中的,我们说在春秋时期天下是由个个诸侯国组成,而各个诸侯国里真正拥有权力的是各个士大夫,这些士大夫支配着整个诸侯国的经济和军队,所以严格来讲每个士大夫都是小诸侯。由于当时的君权分散所以一个国家的诸侯往往要看一些有权势的士大夫的脸色,这些士大夫可以轻易的换下国家的君主,影响国家的外交。可以说在一个国家在当时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是诸侯,实际上掌权的却是这些士大夫们,由此也就可知为什么在当时会发生那么多的弑君事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