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史乱成一锅粥的春秋一百七十一

北京荨麻疹医院医师 http://m.39.net/pf/a_9203760.html

公元前年夏天的鞌之战,改变了当时的战略形势。

齐国战败,被迫与晋国签订盟约;齐顷公在战后致力于发展齐国内政,在外交上与晋国交好。

鲁国和卫国在晋国的帮助下夺回了原先被齐国侵占的土地,这两个国家与晋国的同盟关系更加紧密。

这样一来,中原东部的齐、鲁、卫、曹等国都成了晋国的同盟国。

楚国在鞌之战时没有能够及时地支援齐国,如今齐国臣服于晋国,楚国必须迅速做出反应,遏制晋国势力的扩张。

公元前年秋,楚国调集军队,准备攻打卫国和鲁国。但是就在军队集结完毕,准备出发的时候,令尹子重突然宣布暂缓出兵。

子重说:“大王年级尚小,咱们这些做臣子的与楚国的先大夫们相比,能力相差太多。《诗经》有云:‘济济多士,文王有宁。’文王都需要借助大众的力量,更何况是我们这些人呢?先君楚庄王把大王托付给我们时,曾经嘱咐说,如果没有足够的德行使远方的诸侯国臣服,还不如对国内的百姓加恩、体恤,好好地管理他们。”

子重的意思是,先把楚国的内政治理好,然后再与晋国角力。他的意见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

于是,楚国开展了全国范围的人口普查工作,随之而来的是免除拖欠的赋税,对鳏寡之人实施救济,对有罪之人进行赦免等措施。经过这一番内政活动,楚国国内的局势更加稳定。

到了冬天,楚军再次集结,这一次集合的兵力比秋天那次更多。楚共王没有亲自出征,但是他的亲卫部队——左右两广全部出动。楚共王的战车也随两广出动,御戎彭名驾驭战车,蔡景侯担任车左,许灵公担任车右。

蔡景侯和许灵公和楚共王一样,都是未成年人,楚共王留守郢都,蔡、许两位国君却只能代表各自的国家,上战场拼杀。临行前,楚国人还强行为他俩举行了代表成年的冠礼。只能说,春秋乱世,弱就是原罪,无法左右自己和国家的命运。

楚军首先入侵卫国,然后从蜀地攻击鲁国。这里的蜀地可不是现在的四川,而是春秋时期的古地名,位于现在的山东省泰安市西,当时属于鲁国。

鲁国派卿士臧孙许到楚军大营去求和。这个臧孙许姓臧,名许,是鲁国的重臣,担任卿士长达三十年。他是鲁国名臣臧文仲的儿子,因为谥号为“宣”,所以历史上也称他为臧宣叔。

臧孙许觉得没有议和的必要,推辞道:“楚军长途跋涉,肯定不会停留很长时间,估计过不了多久,他们就要撤兵了。如果我现在代表鲁国去议和,那么楚军撤兵就会归功于我,没有实际的功劳,却获得荣誉,这样的事情我不敢做。”

然而,楚军并没有像臧孙许预计的那样,很快撤兵。他们继续深入鲁国境内,一路打到阳桥(山东省泰安市西北)。

鲁国执政仲孙蔑自告奋勇前往楚营求和。他向楚国提出,鲁国赠送楚国木工、缝工、织工各一百名,让鲁成公的儿子公子衡到楚国作人质,请求楚国答应与鲁国结盟。楚国人答应了仲孙蔑的请求,同意与鲁国议和。

仲孙蔑也被称为孟献子,出身仲孙氏,后世为了避讳,将仲孙改为孟孙。孟献子是亚圣孟子的先祖。

公元前年农历十一月,楚国令尹子重与鲁成公、蔡景侯、许灵公、秦国右大夫公子说、宋国右师华元、陈国大夫公孙宁、卫国大夫孙良夫、郑国大夫公子去疾、以及齐国、邾国、曹国、薛国和鄫国的大夫一起,在鲁国的蜀地举行了会盟。

蜀地会盟的声势很大,成员国众多,但是参加会盟的国君只有鲁成公、蔡景侯和许灵公三人,其它国家派来的都是卿士或大夫,鲁国在楚国大兵压境的情况下不得不和谈,蔡、徐两国的国君则是被楚国逼迫着随军出征的,因此,《左传》将这次会盟称为“匮盟”,意思是与会国基本上都没有什么诚意。

《春秋》在记载蜀地会盟的时候,没有记录卿大夫的名字,原文是“丙申,公及楚人、秦人、宋人、陈人、卫人、郑人、齐人、曹人、邾人、薛人、鄫人盟于蜀。”《左传》解释说,不记载卿的名字,是由于结盟缺乏诚意;不记载蔡景侯和许灵公,是因为他们乘坐了楚国的战车,不符合国君的身份。左丘明说:“身份是不可以不慎重对待的。蔡、许两位国君,一旦失去了身份,就不能位列诸侯之中,更何况他们的臣民呢!《诗经》说,‘不解于位,民之攸塈’,在高位的人不懈怠,百姓就可以过得安宁,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了。”

根据合约,鲁国的公子衡要前往郢都作人质。但是他跟随着回师的楚军,走到宋国的时候就找机会逃了回来。臧孙许说:“去作人质,不过是忍耐几年不安稳的生活。他连几年的时间都忍不了,置国家大事于不顾,将来他的后代一定会遭受祸患的。”

楚国没有立刻追究公子衡逃跑事件,但是五十年之后,楚国以当初公子衡没有前往楚国为借口,强迫当时的鲁国国君鲁昭公到楚国,去参加楚灵王的章华之台落成典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2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