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鱼是兹父的庶兄。宋桓公去世后,太子兹父即位,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春秋五霸”中的宋襄公。宋襄公虽然名列“春秋五霸”,但在位仅十四年,宋国国力不强,霸业如昙花一现,对列国情势之影响有限,所以《左传》中有关宋襄公的事迹并不多。然而,在极少的篇幅之中,《左传》以简洁的风格、利落精要的笔法,将宋襄公迂腐固执的形象,作了一番完美的刻画,这正呼应了宋襄公如昙花一般的霸业——虽然短暂,却令人印象深刻。而令人过目不忘的原因,除了宋襄公本身具有鲜明的性格之外,自是得力于《左传》作者灵活运用了“对比法”来塑造人物。宋襄公画像在《左传》中与宋襄公对照的人物,正是与其同进同退的子鱼——“襄出则子鱼立,襄入则子鱼退”。子鱼和襄公的对比演出,不仅汇集了读者的目光,更让两位主角的性格有了立体且完善的呈现。一位是贤德睿智的谏臣,一位是迂腐不智的君王。这一对,不愧是《左传》中最引人注目的兄弟、君臣。子鱼器识卓越,智慧过人宋襄公即位后,遂任命子鱼为左师掌理国事,宋国因此而大治。在《左传》的记载中,作者以一“治”字作为结尾,行文简洁利落,为子鱼的智慧和能力作了有力的见证,亦展现了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技巧。《左传》中对子鱼和宋襄公的描写最多、刻画最深的自然是“泓水之战”。僖公二十二年,宋襄公讨伐郑国,楚国伐宋以救郑。子鱼曰:“所谓祸在此矣。”子鱼去年冬天预言之灾祸发生了。宋军和楚军在泓水对峙,子鱼认为敌人尚未渡河,可以即刻下令攻击,遭到宋襄公的反对;楚军渡河后,列阵未成,子鱼再度请求攻击,宋襄公则再次反对;待到楚军摆好阵势展开攻击,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也在此役中受伤。《东周列国·春秋篇》宋襄公剧照《左传》、《谷梁传》、《公羊传》三传对“泓水之战”的记载,以内容而言并无太大差异;就人物而言,《左传》、《谷梁传》都以宋襄公及子鱼为主角,《公羊传》则以“有司”替代了子鱼的位置,对于官吏姓名并未提及。就叙述手法而言,《公羊传》、《谷梁传》以对话为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式,依序记录臣子不断请求攻击楚军,而宋襄公一再拒绝;但《左传》则采用“先叙后议”的方法,将“泓水之战”分成两部分,并分别处理:前半部分以对话来呈现作战过程,后半部分则阐述宋襄公和子鱼的作战理念,在史料处理及谋篇技巧方面,《左传》显得独具一格。宋、楚“泓水之战”被后世列为《左传》十大战役之一,作者仅用六十个字叙述,非常简洁。子鱼两度请求进攻时,宋襄公一再反对,《左传》只用“未可”、“不可”四字带过。在玲珑看来,作者此举“故弄玄虚”,只记录事实,目的就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好奇心——读到这里大家都认为宋襄公胸中自有甲兵数万,且胜券在握。此乃制造悬念、引人入胜的写作手法。前半部分读者们满心期待的结果,却是令人气结的扼腕叹息——“宋师败绩,公伤股”;后半部分先记宋襄公“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再写子鱼“明耻、教战,求杀敌也”,可见子鱼言战之淋漓痛快,足破宋襄公之迂腐。宋襄公不合时宜的思想,对照子鱼精确求变的兵法论述,君臣二人精拙立见。《东周列国·春秋篇》宋襄公剧照又,宋、曹、邾、鄫四国在曹南会盟,鄫子来不及参加,结果宋襄公要求邾文公杀死鄫子来祭祀土地神,子鱼以“得死为幸”强谏;两月后宋军包围了不肯顺服的曹国,子鱼再度诤谏,期盼宋襄公偃武修德。相比迷信、鲁莽的宋襄公,冷静、理性的子鱼,和他谋国处事的明确理念,显得格外出众。在战场上,子鱼是胸中自有甲兵的军事家;在庙堂上,子鱼是见解犀利、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他对传统的德治观念自有坚持,却不因此拘泥而墨守成规,无愧是一位文武兼修、具有多元智慧的贤臣。子鱼直言直谏,忠心耿直每当宋襄公有所举动,《左传》便记载子鱼以讽刺之言贬之。《左传》不仅以对比的手法刻画了子鱼和宋襄公之形象,也肯定了子鱼之善谏。为了呈现子鱼直言直谏的特质,从子鱼出场到退场,作者极尽语言描写之能事,鲜活了子鱼的谏臣形象。子鱼辞,曰:“能以国让,仁孰大焉?臣不及也,且又不顺。”遂走而退。宋桓公生病,太子兹父再三请求父亲立年长且仁德的子鱼为君,子鱼则以为能让国的兹父才是仁者,自己不如他且受国不合礼制,便快跑而出。在玲珑看来,“兄弟让国”在诸雄争霸的春秋时代本属异事,《左传》特别以当事人现身对话的方式来表现,显得格外生动、深刻。子鱼先破“仁”字,后驳“长”字,可见《左传》运用了“倒换”之笔法。无论是有意还是巧合,这种笔法恰好为子鱼和兹父日后的对立,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线索,亦暗示了子鱼的谏臣身份。行动是人性格的表现,语言则是人内心世界的显露。因此,对行动的描写一定要选择最有意义的行动,最好是有思想性且又能显示人物性格的行动。正因如此,除了条理清楚的对话之外,《左传》对人物行动的描写亦匠心独具,“遂走而退”四字,不仅与对话相呼应,也显示出人物果断、耿直的性格,子鱼的谏臣形象已呼之欲出。《东周列国·春秋篇》齐桓公剧照在上文“宋公要求邾文公杀鄫子祭祀神灵”这一事件中,子鱼对宋襄公失德越礼的行为,感到义愤填膺。他以“用”字为轴心,先提出“用人祭祀难道不违反礼制吗?”其次质问“如果祭祀的目的是为了人,那么用人祭祀,谁敢享用?”宋襄公一心想效仿齐桓公,子鱼便以齐桓公作为例子,说明霸者尚德的道理,最后直“怼”宋襄公:“如今一会盟就侵害两国国君,霸业如何能成?”子鱼连续说了四个“用”字,字字铿锵;连续三次提问,条条入理;最后子鱼以“得死为幸”作结,锋利简洁,令人叹服。这段诤谏宋襄公的言辞,不仅突显出子鱼仁厚的性格,也显露出他具备智者的见识,当然最重要的是,它确立了子鱼忠心耿直的谏臣形象。“得死为幸”四字不仅展现出他直言无讳的气概,也流露出他内心深深的忧愤。遗憾的是,子鱼这番诤言似乎没有让宋襄公觉醒,宋襄公仍然想依赖武力称霸。这对当年互相让国、后来齐心协力的兄弟,开始显出不同的性格和政治理念。《东周列国·春秋篇》宋襄公剧照僖公二十一年春天,宋襄公举行了“鹿上之盟”,子鱼认为小国争当盟主是灾祸,宋国恐怕要灭亡了。子鱼此诤言,言犹在耳,但宋襄公不能听,结果秋天时宋襄公在孟地会盟时便被楚国俘虏,直到冬天才被释放。《公羊传》详细地记载了这一起“绑架事件”。简而述之,就是:楚国背信,俘虏了宋襄公,并且以此要挟宋国,没想到子鱼临危受命、回国继位,如此一来,宋国有了新君,楚国的诡计便无法得逞,只好释放了宋襄公,子鱼亦不负所托,归政宋公。《公羊传》的记载,显示出兄弟二人互信互助、无私无我的高尚情操;反观《左传》的记载,则着重在子鱼对宋襄公的诤言。子鱼两次诤言中出现了三个“祸”字,与之前宋襄公让国时的连续三个“仁”字相映成趣;宋襄公虽然被释放,但子鱼仍指出“祸犹未也”,显示出子鱼之忧患意识,也为宋襄公的命运预作暗示。《春秋左氏传》子鱼言辞虽简短,但直言直谏的气势十足,他当已意识到宋襄公之不自量力、称霸心切,所以言语愈加激烈。子鱼示警频频、宋襄公一意孤行,二人已渐行渐远,在《左传》作者对比手法的描写下,这对兄弟的形象更加鲜明:一是仁厚贤明,一是昏庸愚昧;一是高瞻远瞩,一是短视近功。宋襄公的迂腐不智,不仅让子鱼痛心,也让后人气结。面对执迷不悟的宋襄公,子鱼不断诤谏,即使在“泓水之战”战败、宋襄公重伤之际,子鱼依旧直言直谏,其忠心耿直的性格全然流露,而这一段精彩的退场谏言,亦为他的谏臣形象画下了完美的句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