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韩国为什么一直强大不起来看它的

春秋时期是诸国的争霸时期,晋,楚两国在春秋时候算是最强的两大诸侯国,两国长期平等对立。战国开始是以晋国灭亡,韩、赵、魏,三家分晋为开端。可以说是,战国七雄里面,晋国独占其三位,而这三家,同样出生于晋国的战国三雄。魏国是战国时期第一个称雄的诸侯,在战国前期是相当强大的一个诸侯国。赵国在邯郸之战后崛起,是战国后期军力强大的一个诸侯国。那么,它强大到什么地步呢?竟然能够和秦国相抗衡。而相比之下,韩国就没有什么出色的地方了。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在晋国里面,韩氏相比较赵氏和魏氏这两大姓氏,起步晚、资历尚欠。毫无疑问的,他底子比另两个大姓氏浅很多。赵氏和魏氏这两大姓氏,几乎是同步发展起来的。在晋献公十六年,晋献公灭了霍,魏,耿。然后,他把耿给了驾车伴自己出征的赵夙,把魏给了护卫自己的毕万。在那以后,毕万就把魏当作自己的姓氏,也就是后来的晋国魏氏。而作为三雄最弱的韩氏,韩厥到了前年,才开始当晋国正卿。晋国韩氏本也不姓韩,他是晋国宗室的别支。因为曲沃庄伯的不同母弟弟万封地在韩原,所以他的子孙开始把韩当做姓氏。韩氏还曾经依附于赵氏,所以晋国韩氏的资历和势力,不能和赵、魏两大姓氏相提并论。到了三家分晋的时候,韩国也没有抢到多少地盘。在分晋时,魏国占领了最大的产粮地,晋西南、河西地、河间地都是它的。赵国抢到了一般产量的产粮地,太原盆地、河北山麓平原,但是,抢到了晋北河套牧场,起码不用再担心战马问题了。韩国呢,只抢到了河南中部平原一点产粮地,国土还西高中低,北临魏、赵,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敌,完全无险可守。韩国的地理位置处于强国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发展空间。被赵、魏、楚、秦几国包围,并不敢向外扩张,若真的想吞并的话,也只有一个郑国可以打一打。但韩国要是暴露他争霸的野心,其他强势的邻居必不会让他继续发展。所以韩国就只能拼命治理自己,加强自身防卫的能力。建国之后,韩国统治者的水平也比不上赵、魏两国。在三国中,魏国最早变法,连续几代君王都是明君,变法结束之后,就开始攻占周围的国家。凭借这,魏国迅速成为了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面对强大的魏国,赵国迁都邯郸,不同魏国做正面冲突,韩国则是选择成为魏国手下的小兵。到了后来,魏国几番战败,不再是最强大的国家的时候,赵国立刻选择进攻魏国,赢得了发展的时机。而此时,韩国还是抱住自己的脑袋假装看不见,一心只想着别的国家不要前来攻打他就好。并且,韩国的变法制度,比不上另外的两个国家。在战国时候,魏国有吴起变法和李悝变法,赵国虽然没有变法,但是,从国君到底下人民进行了“胡服骑射”的变革。韩国的申不害变法,也有强兵作用,但是,更多的作用是强调君主统御权谋。加强了君主对群臣的统御,使得韩国的统治者更加擅长玩弄权术,整体的实力没有什么长久的提高。相对比,旁边的邻居变法实力不过提高了一点点,不再轻易被别的国家随意揉捏了而已。等到申不害和韩昭侯去世以后,韩国就更没有了变强大的希望了。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之时,之后,到了秦国虎视眈眈,想吞并韩国的地盘,韩国生死危难之际。韩国能做的,不过是,把韩非子送了过去。让他在秦国兴修水利,用这样的方法,减缓秦军侵占韩国的脚步。这样的小聪明,注定韩国要被秦国吞灭。并且,韩国作为一个交通枢纽,完全没有发现自己的优势,在商业方面沿袭晋国的旧制,看不到其他国家对于商业的鼓励政策。哪怕自己的商业很发达,但是,不管控,就等于不是自己的商业,不能为自己所用。所以,虽然韩国商业很强,但是,韩国并没有强大的经济能力。所以,虽然韩国的军事、手工业在几国中处于领先的地位,有“天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这一说法,韩国的剑锻造的也异常锋利,但是,因为自己的政治体制没有得到深入改革,一直被魏国拿来当做抵御楚国的缓冲地被魏国耍的团团转。到了魏国不行以后,赵国又强盛起来,韩国还是在三晋里面,一直处于最末的地位。甚至,到了战国末期,韩国成了秦国和齐国之间战争的缓冲地,苟延残存;前年,秦国大举进攻韩上党,上党不愿被秦占有,改降于赵,引发了长平之战。两场决定霸主局势之战都由韩国而起,充分体现了韩国被列强围欺鱼肉的困境。最终,到了秦国强势崛起以后,最先灭掉的就是韩国。前年,韩国被秦国所灭,所在地设置颍川郡。参考资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