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剪纸最开始是起源于中国最古老的祈神、祭祀等等迷信活动,后来发展成为田间地头广大劳动人民闲暇时的艺术表达,剪纸题材往往紧扣劳动生产、日常生活,此后剪纸艺术便深深扎根于广袤的民间土壤中,折射了普罗大众的精神向往。
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发展,使得剪纸浓缩了民族文化各种各样的的传统理念,体现着人们朴素的审美观和传统的吉庆观,并与其他艺术相互交织传递。剪纸艺术是中华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种民俗文化的传承。
春秋战国时期
在纸张被发明并普及之前,可以称之为“无纸时代”,在那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类剪纸”的艺术,最早的“类剪纸”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公元前3世纪左右出现的。当时人们利用各种轻薄的材料,比如金箔、皮革、树叶、布帛,通过雕、镂、刻、剪等多种镂空雕刻技法,剪刻美丽的纹样,制成各种工艺品,这便是所谓的早期剪纸艺术。
汉朝时期
汉代时期纸张的出现,为剪纸的出现、发展和普及提供了基本的材料条件。同时汉朝时的漆器的金银贴花工艺,就是将金箔、银箔剪镂成各种花纹图案,贴在漆器上作为装饰,显得器物更加雅致贵重。后来这些剪切技术也融入到剪纸中。
南北朝时期
南朝记录民俗的笔记类文献《荆楚岁时记》是已知最早关于民俗生活中使用剪纸的记录。文中有“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
当时人们重视人日节俗,开始有剪彩“人胜”的风俗。当时的人胜是剪彩或镂金箔而成的人形图案,可贴于屏风之上,也可戴于头上,是作为一种新年的装饰,这也显示出中国剪纸艺术早期的使用与张贴方式。
除了人形剪纸之外,当时动物纹样的剪纸也颇为流行:“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以戴之,贴宜春二字。”“五月五日……今人以艾为虎形,或翦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等。
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群中出土的北朝对马团花剪纸,是我国出土实物中最早的剪纸。
唐朝时期
到了唐代,民间延续前朝春日剪纸风俗,这就促使剪纸艺术开始进入大发展。从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文物可看出,那时人们的剪纸技艺已经具有一定水平了,剪纸画面构图完整,细腻精致。
此外,唐代时期,人们还利用剪纸做印花板,将厚纸雕刻制作漏版印花板,然后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打造出美丽的图案。
宋朝时期
在宋代,造纸业愈加成熟,这为剪纸的普及应用提供了条件。当时也出现了专门以剪纸为生的手工艺者。宋代人利用剪纸作陶瓷花样,即为“剪纸贴花”,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精美;民间借鉴剪纸形式,用动物皮制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另外宋代出现了刮浆印花的技术,其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技法。
元朝时期
元代民间出现了在阴雨天气在屋檐下悬挂“扫晴娘”剪纸的习俗,《陔余丛考》:“吴俗,久雨后,闺阁中有剪纸为女形,手持一帚,悬檐下,以祈晴,谓之扫晴娘。”现今,国内许多地区还保留着这种习俗。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剪纸技艺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这时候的剪纸工艺应用就更加广泛了,例如民间彩灯的花饰,扇面的纹饰,刺绣的花样等,均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经过加工而成的。而那时,民间更多的人是将剪纸作为一种家居装饰物,用以美化家居,比如窗花。
在课后托管课堂上,孩子们会接触这门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赏析各个朝代的剪纸艺术,并了解剪纸创作中几种基本的剪法、动手尝试,删繁就简创作出自己的剪纸作品,并将其做成手抄报,感受剪纸意象中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