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大圣人孔子半生坎

孔子周游列国的本质,是向各国君王推荐自己的学说。各国君王虽然表面上都很欢迎、尊重孔子,但没有一位国君让孔子治理自己的国家。但孔子却不因此而怨天尤人,而是重返鲁国,用自己的方式继续将自己的思想和理念延续下去,却也因此跨越千古,成为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和文化基因。春秋时期,周王室已经无力约束各诸侯国,诸侯之间战乱纷争不断,周公建立起来的制度也已逐渐分崩离析。当时,晋国马上就要三分为韩赵魏,姜齐马上就要被田齐替代,楚国不但已经称王,还想问鼎中原,这一切都预示着时局将更加混乱。而孔子的学说并不适合当时的局面。孔子六十八岁的时候回到了鲁国,并表示自己不再涉足政治,已近七十岁高龄的孔子并没有心生退意,准备安享晚年,而是从此开始专心从事文献整理和教书育人的事业,他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并继续聚徒授业,培育治国贤才。在《论语》中记载了这样的一个场景,有人问孔子的弟子子路,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性格粗鲁,不善于言谈,当时没有回答。后来子路把这些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就对子路说,你怎么不这样回答呢:“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的一生孜孜不倦,勤奋好学,经常废寝忘食,有所收获就会忘了烦恼和忧愁,而根本没时间无聊,没时间感叹命运,不知不觉竟然已经老去了。这是多么充实而美好的一生啊!生命只剩最后几年的孔子,更加勤奋,他还有太多想做还没来得及做的事。他不顾自己年迈的身体,夜以继日的整理文献。他的态度极其认真,在整理《诗经》的时候,不但要求文字记录要清晰,还给每一首诗歌谱曲,最后还要一边弹琴一边唱这首诗歌,才算整理完毕。孔子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把散落在民间的一首首诗歌收集起来,谱上曲,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可惜曲子早已失传。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如果不学习《诗经》,那就很难说出像样的话了。《诗经》是经过孔子删定的古代诗歌合集,而其中的精神脉络就是孔子总结的“思无邪”三个字。孔子除了整理《诗经》,还编撰了《春秋》。而我们所说的春秋战国的名字就是从这儿来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称为“春秋笔法”;而且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后人称为“微言大义”。所谓的微言大义,就是说,孔子通过一词一字的使用表达出自己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态度,并加以评判,比如君杀臣可以说“杀”,而臣杀君则要用“弑”字,意思还是杀,但是还包含以下犯上的含义。另有战争中常说的“伐”字,伐就是通过武力进行征讨的意思,但还包含正义的含义,所以周武王攻打商纣王称为“武王伐纣”,但要说起来,的确是以下犯上了。孔子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自己的评判留给了后人,所以到了三国时,关羽爱看《春秋》,走到哪儿都拿出来看,也因此被后人评价关羽深明大义。因为古文原本就非常精炼,而这些评判几乎体现在每一句话里。我们以《郑伯克段于鄢》为例。我们现在熟悉的这篇文章出自《左传》,故事讲的是郑庄公寤生和他的母亲武姜以及弟弟段之间的爱恨情仇。郑庄公出生的时候因为难产,所以母亲武姜从一开始就不喜欢他,等到二儿子段出生之后,母亲非常喜爱,所以一直试图说服他们的父亲郑武公将王位传给二儿子,不过郑武公却还比较清醒,拒绝了这个要求,还是传位给了大儿子寤生。武姜无奈之下又让庄公给段封地,等到了封地又开始策划反叛,想篡权夺位。最终,在鄢这个地方,庄公打败了段,段也跑到别的国家去了。随后庄公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就是到死也不见自己的母亲了。可是后来,庄公又有些后悔,还是想和母亲和好,但是话已经说出去了,怎么能收回呢,所以十分烦恼。这时候有一个叫颍考叔的人听说这件事就来献计。庄公赐给他好吃的,结果这个颍考叔把肉藏起来,庄公就问这是为什么?颍考叔回答说:“我还有母亲在家,还从未尝过国君赐的食物,所以想带回去给母亲尝尝。”庄公就感慨道:“你还有母亲可以孝敬,唉,唯独我没有啊!”颍考叔就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庄公就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这是因为国君说的话不能反悔,所以颍考叔给庄公出了个主意,偷换一个概念,把本来指死后的“黄泉”换成了在地下挖出泉水了,不就是到了“黄泉”吗?这样一来,庄公既没有违背自己的誓言,也实现了重见母亲的愿望。最终,母子和好。而这样一个故事在《春秋》里是怎么记载的呢?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没了,就这一句就说完了。大家看看是不是够简练。隐公是鲁隐公,书中纪年都是按照鲁国的纪年来记录的。那么这简单的六个字把事情说清楚了吗?我们来看,为什么不说郑庄公克段于鄢呢?是因为郑庄公做的也不太好,所以称他郑伯,克是打败的意思,非常准确,因为既不是“伐”也没有“杀”,只是把段在鄢这个地方打败,赶跑了。这就是孔子用微言大义评判历史的厉害之处了。无论是周游列国的失败还是仕途的不得意都没有令孔子有所抱怨,可是相继而来的打击却真的让孔子难以承受了。孔子的儿子伯鱼和最心爱的几个弟子接连去世了。谁也没有想到,孔子刚回到鲁国不久,孔子的儿子伯鱼就去世了。三年之后,孔子最喜欢、最得意的子弟,颜回不幸去世,时隔一年子路又在卫国的政变中牺牲了。孔子一时伤心欲绝,悲痛之极:“这是老天不让我活啊,这是老天不让我活啊!”子路死后第二年,公元前年,73岁的孔子溘然长逝。孔子去世后,众多弟子从各地赶来为孔子守墓三年,来表达对孔子的感激之情。在古代,父母去世,儿子要在坟墓边居住三年,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和对父母的思念。都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孔子的弟子们是真正把孔子当成了父亲一样去尊重、去爱戴,去缅怀。子贡这位高徒,更是为孔子守墓六年。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性相近,习相远”等观点直到今天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孔子在生前就受到世人的仰慕。在随后的多年的历史中,孔子就像一盏明灯始终照耀着中华大地。如今,孔子早已超越国界,成为世界级的人文之祖,他的学说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和浓浓的人文精神。最后,我们用南宋朱熹的一句话来致敬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