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时代,起初没有一个明确的名字来称呼这个时期。后来,孔子整理历史记录成了一本书,为这个时期取名为《春秋》。这本书后来成为儒家经典之一,被广泛传播。
春秋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诸侯国相互兼并争霸,但没有一个能够统一天下。这段历史被划分为四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是大国崛起。在西周后期,周王室衰落,诸侯国开始逐渐独立。
尽管周王室的实力仍然强大,但是如果加起来的话,所有的诸侯国的力量却远超周王室。因此,周王室难以完美地压制所有诸侯国,尤其是位于偏远地区的诸侯国。
楚国就是一个例子,虽然当时并不强大,但由于它距离周王室较远,他们很难被周王室劳师远征。因此,楚国直接宣称自己为王,与周王室并列。
虽然楚国在周天子取消其王号后彻底脱离了周王室的控制,但随着周王室的不断衰落,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开始率先崛起。这导致周幽王时期的内乱和外敌的围攻,最终导致了西周的覆灭。
历史上有一个被广泛传播的典故,即‘烽火戏诸侯’,但其真实性仍有待商榷。事实上,周幽王废长立幼的决定并非出于单纯的宠爱,而是因为王后娘家过于势大,周王室已被搬空。
在犬戎和申国的围攻下,周王室瓦解,几乎所有诸侯国都没有前来救援。最终,周幽王战败被杀,西周首都被犬戎掠夺。战后会议期间,周王室分裂成支持周幽王弟弟的虢国和支持周幽王儿子的申国。
虽然楚国称王,但春秋时代其他诸侯国基本上都称公,而楚国和越国直接称王,这是因为周王室已无力制裁楚国。由于周王室内部的矛盾,周平王和周携王形成了两王并立的局面,导致周王室分裂。
周平王登基时得到了申国的支持,但周幽王却被联合犬戎攻击,因此周平王的合法性备受质疑。加上镐京已经被毁,周平王面临着建城和犬戎进攻的困境。
于是周平王和其他人决定直接东迁到洛邑,这里有周王室的封国并得到了支持。这个决定使周平王更加安全,同时也标志着春秋历史的开始。
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周平王一直试图解决和周携王的矛盾,成为唯一的天子,但由于双方实力相当,难以达成。
这种两王并立的局面对于那些诸侯国来说却是好消息,因为周王室无力管辖他们,他们可以更容易地扩张和兼并。在这段时间里,秦、齐、楚、燕、晋以及韩赵魏三国的源头晋国等大国开始崛起。
要想在这个时期崛起成为一个大国,需要满足三个条件:首先,地理位置需要稍微偏远,最好是靠近边疆,才能轻易向外发展;其次,自身国家生产力也得比较强,要比周围几个诸侯国强大,才能顺利兼并其他诸侯国;第
三,要有合法的兼并理由,否则就很容易被其他国家联手灭国了。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有上百个,但只有几个国家符合三个条件,即齐、晋、楚、燕、秦。齐国是姜子牙的封国,位于山东地区。
在当时,齐国是该区域的霸主,因此扩张相对容易。晋国是姬姓诸侯国,初代国君是周武王的儿子,姜子牙的外孙,位于山西地区。晋国也是当地最强大的国家。
楚国位于南方,当时南方人口稀少,因此楚国扩张最容易,周围没有能抵挡其兼并的势力。燕国也是姬姓诸侯国,初代国君是周武王的弟弟,位于北京地区,也是该地区的霸主。
但燕国扩张受限于南方的齐国和晋国,唯一的扩张方向是东北平原。然而,春秋时期的运输能力有限,燕国想要通过辽西走廊大规模运输补给并征服当地势力并不容易。燕国真正向辽东地区扩张,是在战国时期。
秦国的祖先原本是周王室的马夫,后来被封到甘肃天水地区。他们不断壮大,成为西北的一个大部落,开始向关中地区扩张。当周平王东迁时,秦国派人支援并护送他们迁都洛邑。
因此,周平王给了秦国祖先一个承诺:只要你们打跑了犬戎,占领的地方就全都归你们所有。因此,秦国有了在关中地区合法扩张的资格,对其发展至关重要。
除此之外,其他国家因地处中原腹地,周围都是成熟的诸侯国,无法大规模扩张,否则可能引起众怒被灭国。西周末期最强大的虢国、申国等国家正是因此无法扩张。
另一方面,也有因距离较远,与中原诸侯国交流少,文明发展缓慢而无法扩张的国家,如春秋末期的吴越两国。总之,在春秋时期最初的几十年,几个大国开始崛起,经过几十年的兼并,形成了新的局面。
在春秋时期,旧有的诸侯国势力被打破,新崛起的几大强国开始划分势力范围,而几十年后,这些势力范围基本上已经被确定下来,第一个阶段也随之结束。
但在这个阶段中,周王室两王并立,直到晋国崛起并帮助周平王干掉周携王后才有所改变。
尽管周平王曾希望借助几个姬姓诸侯国的力量,继续复兴周王室,但这些姬家的诸侯却不仅不支持王室,反而不断挖周王室的墙角,使得周王室更加虚弱。
繻葛之战的失败更让周王室失去了威望,几个新兴大国也开始更加肆无忌惮地扩张。第二个阶段则是齐桓公称霸的时期,他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以周王室的名义讨伐敌对的诸侯国,并通过联合其他诸侯国实现了合法扩张。
这样一来,齐国就有了扩张的正当理由,而且还有众多盟友和多数人的支持。一旦小国被消灭,盟友只拿小部分利益,而齐国则占据大部分利益。这一策略使得齐国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快速壮大,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霸主国。
同时,齐桓公也通过提拔管仲等人来增强国内实力。然而,齐桓公去世后由于缺乏合适的继承人,齐国爆发内战,导致国力迅速下降,霸主地位也失去了。从齐桓公上位到去世,这一时期应该是春秋历史的第二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一个新的争霸规则得到了确立。随着齐桓公去世,第三个阶段开始了,即晋楚争霸。齐国在内战中无法参与,而燕国因为位置北方而无法参与。所以,新兴的秦晋楚三个大国和宋国成为了这场争霸战的主角。
值得一提的是,在春秋初期,宋国虽然后期国力下降,但其爵位和国力在当时还是比齐晋秦等国更强。在半决赛中,秦国对晋国,楚国对宋国。
楚国想要北上,就必须和宋国接触,于是双方发生了一场战争,而宋国因为领导人的错误策略而失败,楚国进入了决赛。而秦晋之间的战争则更加复杂,秦国在齐桓公去世前已经占领了关中地区。
秦国占领关中地区后,发现要东出只有走函谷关这条路,绕不开晋国。秦国曾尝试通过联姻换通道,但晋国并不愿意。双方交战多次,晋国占优势,秦国发现吃不下整个晋国,无法获得通道。
楚国开始北上,和晋国接壤,晋文公利用联姻关系,忽悠秦穆公一起南下打楚国。秦国帮晋国打败楚国后,秦穆公意识到自己上了晋国的当,开始改为联楚抗晋。
秦国在西边发展并击退犬戎后,秦穆公去朝拜周天子,得到认可,勉强称霸。秦穆公临死前定下制度,让最厉害的大臣殉葬,其他国家再也不敢来秦国做官了。
秦国在春秋历史上的出现次数逐渐减少,这是因为秦国缺少人才,又遭晋国的经济和文化封锁。尽管秦国仍是一个大国,但在中原争霸舞台上,秦国已很少有事。
秦国的殉葬大臣传统,也有好处,因为大臣们被殉葬,不能构建自己的家族,所以避免了三家分晋等问题。秦国退出后,晋楚两国成为决赛圈中心,所有诸侯国都开始站队。
中原地区形成了两大军事联盟,晋国集团和楚国集团。在晋楚争霸的几十年中,双方大战十多次,晋国占优,成了第一霸主。但晋国发现无法彻底灭掉楚国,于是决定在楚国旁边扶持起一个强国,挑选了吴国。
晋国派人前往吴国,将生产技术和文化复制到吴国,并训练吴国军队,以侧面牵制楚国,使其疲于奔命,无法和晋国争霸。在晋国不遗余力的支持下,吴国开始迅速崛起成为东南地区的大国。
但与楚国一样同属南方,吴国只能与楚国对抗,成为晋国的天然盟友。楚国也因为受到晋国和吴国的夹击,分身乏术,开始扶持越国。随着吴越两国的崛起,晋楚争霸的时代结束了。
晋楚两国签订和平协议,平分霸权,被称为第二次弭兵会盟。除了齐国和秦国,所有诸侯国原则上向晋楚朝贡,并尊两国为霸主。小国们交双份的保护费,但却因此避免了被晋楚两国打击。
在停战的四十年中,中原诸国相对和平,文化开始空前繁荣。在这个时期,老子成为了周王室的图书馆管理员,而孔子则逐渐成年,并开始向老子请教,逐渐提出儒家思想。这个时期正是许多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
随着晋楚两国停战,春秋历史的第三个阶段,即晋楚争霸阶段,彻底结束了。吴越争霸阶段随之而来。尽管第二次弭兵会盟结束后,晋楚两国停战了,但吴越两国逐渐崛起。
因此,中原地区的战争消失,但吴越地区开始频繁开战。吴国借助晋国的援助率先崛起,压制了越国,成为东南第一大国。楚国却在不断衰落。四十年后,晋国开始发力,联合了十多个诸侯国一起围攻楚国。
虽然晋国胜利了,但楚国只是重创。晋国撤军后不久,吴国再次进攻,由孙武统领。吴国大军一口气打到了楚国腹地,攻破了楚国王都。
楚国到了灭国的边缘,但秦国出手援助楚国,以免晋国壮大,继而向西发展,直接灭了楚国。最终,在秦国的帮助下,楚国得以复国。楚国元气大伤,一直到春秋时代结束都处于养伤状态。
晋国内部的几个士大夫家族崛起,架空了晋国国君,内战不断,国力逐渐衰退,无力对外扩张,齐国也同样如此。在这样的局势下,吴越两国成为争霸的主角。
吴越两国战争变得更加惨烈,作为两国新兴的大国,吴越两国直接接壤,战争难以避免。在这段历史中,吴国老国王被越国新国王勾践打死了,新国王夫差为了复仇打败了越国并俘虏了勾践做奴隶。
勾践借助伪装获得夫差的信任后返回越国,然后卧薪尝胆恢复越国国力。趁着吴国主力调往北方和晋国争霸,越国偷袭吴国后方并最终兼并了吴国,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位霸主。
春秋时代的第五个阶段是尾声,勾践称霸后越国没有扩张,强国内部开始大乱,晋国被韩赵魏三国瓜分,齐国被田氏架空,秦国衰落,楚国处于养伤状态,越国也衰落了。
战争第一次不再是主角,各大强国的内部矛盾成了历史主线。另一个主线是冶铁技术成熟,土地制度崩溃导致社会制度变化。到公元前年,春秋时代彻底结束,小国已经不剩几个了,取而代之的是战国七雄等大国。
周王室衰落成了无足轻重的小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