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国君黄泉认母,后成春秋小霸撕开周

黄泉认母出自《春秋左氏传》即《左转》,据传为鲁史《春秋》做注的左丘明而作,算是较为成熟的编年体史第一部,多用叙事法记史的一部杰作。

这个故事多为解读成宣扬孝道,主人公于公元前年继位,史称郑庄公,名窹生,挖黄土山至出水引“黄泉”,与母亲相见,是不是很孝顺?

可问题是他和他母亲当时还活着,之所以要挖黄土山,是因为他的毒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可见对他的母亲怨气极重,《东周列国志》里的话更狠,不至黄泉永不相见,所以说什么死都不想见到你的弱爆了,还是文人的嘴毒起来更要命。

这位春秋小霸的名字不太好,窹生可不是什么好听的名字,是他亲妈生他的时候难产,嫌弃他打一出生就方自己还差点死掉,后来有了老二就比较疼爱老二,老人对子女偏心自古常见,但是在王侯之家就不同了,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历史故事。

他的母亲偏心到那种程度呢?在窹生继位前就常吹枕头风,力主老二继承国君之位,窹生继位之后又给老二百般讨要封底和兵马,后来老二实力逐渐壮大后竟要与之里应外合谋反,被窹生识破后老二兵败羞愤自杀,当然是自杀还是被郑庄公弄死是个谜,可以肯定郑庄公需要老二以自己需要的方式挂掉就够了,而且是一战定乾坤丝毫不拖泥带水。

咱们都知道家里越是不受待见的儿子越会察言观色,成熟自立的就越早,老二死后老太太找窹生哭闹要儿子,可窹生反而找他母亲要弟弟,直言是母亲的宠溺娇惯害死了弟弟,更是出于母亲从小偏心的愤恨将其幽禁偏乡,发誓要不至黄泉永不相见。

后来为了不违誓言安排了“黄泉认母”一出戏,我认为在这出戏里郑庄公从继位之时就赢了,一个孩子在父亲离家聚少,母亲又偏心的情况下,求生欲望定然会迫使他更加理解人性,与郑国内众臣和国民相处的更加融洽,绝对不会有纨绔跋扈的性子,也更懂得隐忍和谋划,从继位到其弟叔段叛乱前一共等了21年。

在母亲与老二密谋反叛的时候,他能从容的调动军队,可以说已经完全掌控了局势,据《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他形容其弟“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不但要杀人而且要诛心,若没有必胜的手段是不敢这么玩的,后来为了收国人之心,与相互怨恨的母亲假“黄泉”相认,更说明治国权谋的成熟,为后来郑国凌霸于中原各路诸侯奠定了基础。

历史之所以要记载郑庄公的家事,也是为了以后的郑庄公称霸中原埋下伏笔,当时郑国和晋国在东周初期迁洛邑出力很大,郑国一直是东周上卿,相当于现在美国的国务卿职位,可以用手中的权力进行扩张,讨伐一些不听话的小诸侯国,类似于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甚至出现过互换太子为质的情况,周王室毕竟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可见当时的周王室已经衰微到什么地步。

公元前年周桓王继位,这位东周历史上的第二位君王年轻气盛,试图重振天子之权,于前年联合陈国、蔡国、虢国、卫国伐郑,结果在繻葛之战中以鱼丽阵法大败五国联军,这是鱼丽阵法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中,鱼丽之阵简单点说就是战车和步兵的协同,进攻强防守较弱。这一战周桓王身中箭逃回洛阳,周天子彻底跌下神坛,周王师已如此不堪一击,各国列侯开始蠢蠢欲动。

这时的郑庄公权谋和力量已经无限接近顶峰,制止了手下追击周桓王的举动,在没有绝对实力下贸然有了弑君之罪,那么将失去所有的外交资格,别忘了此时北边有强大的晋国,东边还有宋国和齐国,所以他派大夫去给周天子谢罪悔过,并送羔羊劳军,周天子再无力讨伐,此后天下失去了礼制和征伐命令出自周天子的传统,正式的春秋时代就此掀开。

郑庄公在历史上并非名头响亮的君主,不过在毛主席评价他时能在厉害前面加上狠字,可见对其确实有很高的评价,身处四战之地郑庄公对内稳定局势和人心,对周边外交伐谋积极扩张,终于使郑国得到春秋小霸的称号,得以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为什么一直称郑庄公是春秋小霸而非五霸之一呢?我分析有两个主要的原因,第一个是没有安排好身后之事,对继承人培养安排不妥,两子争位使处于四战之地的国家迅速衰落,对比秦国的奋六世余烈相较甚远。第二个是开启了诸侯国犯上的先例,竟然箭射周天子,对于强调礼法的儒家来说是无法容忍的,所以评价不高也是必然。

作者:胖钟声

制图: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声明:转载请联系作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6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