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窜访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对窜访这个词感到好奇,觉得这个“窜”字用得挺好,但到底怎么好,却是只能说出个一二,但说不出更多。下面我简单解释一下。
“窜”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窜,匿也。从鼠在穴中"。”它的意思就是说,窜就是一个穴字加上一个老鼠的鼠字(繁体字),它本义就是老鼠逃入穴中,藏匿、隐匿。然后它又引申出许多其他的意思,比如偷偷摸摸、没有经过批准私自进行,如窜改(也作篡改);还有四处乱跑,如流窜、窜犯等。
这个字是贬义词,我们看看它可以组成的词语,除了上面那些,还有窜扰、窜逃、窜踞、抱头鼠窜等等,没有一个好词儿。
那窜访的意思呢?我查了一下,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没有这个词,网上“窜访”的解释很多,其中一个解释是这样的:这个词是编出来的,为了丑化自己的敌对人物。一般情况下自己的出国行动用访问、出访、友好访问、国事访问等等,而同样的行动,如果是敌对人物就用窜访,敌对形容敌人物和老鼠一样来回乱窜。
其他解释说法不太一样,但意思都差不多,都是用于敌对人物,指对方的行为是非正义的,不正当的,是贬义词。这个词用在那个老太婆身上,再合适不过。
02.一个“窜”字,用的是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彰显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
什么是春秋笔法?指在写史实的时候,通过特定称谓或者某个字眼,隐晦地将自己的主观看法加入其中,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从而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
有几件事情可以说明这个笔法的特点。说故事前先来一个说明:臣杀君,子杀父母叫弑。同样是杀了君王,我们看看下面的作者们是如何用词的。
春秋时期,晋灵公无道,赵盾多次劝谏无果,晋灵公还要杀他。他赶紧逃走了。后来,赵盾的族人杀了晋灵公,他才得以回国。史官董狐便用“赵盾弑其君”记载此事,并宣之于朝廷,以示笔伐。赵盾很委屈,说明明不是我杀的,怎么还说我弑君呢?
董狐说了,“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这句话要想理解,得知道其中两个字的意思,“亡”不是死亡,是逃跑的意思;“反”也不是造反,是返回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你是执政大臣,逃跑时没有越过边境,原有的君臣大义便还存在;你回来了,应该赶紧组织人讨伐逆贼,结果你没有做。你没有讨伐弑君逆贼,就是失了君臣大义,不说你弑君那去说谁?
董狐笔历史上有名,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就称赞过他。秉笔直言,是一个正直史官的态度。
我们再看孔子的《春秋》记录的另一件事。“九年春,齐人杀无知。”
这是齐国的一件大事,齐国的公子无知杀掉了齐国的齐襄公,自己当上了国君,不久后,
无知被大夫雍廪杀死。
在这条记录中,孔子在无知的名字前没有冠以国名或公子的字样,表示对这个人不屑。
无知已经做了国君,但他还是用杀这个字眼,而不是用弑,则表示,不承认他的国君之位。
与之类似的在《孟子》里也有。比如这句“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对纣王用诛,表明作者认为他罪有应得,不认为是弑。大家都熟悉商纣王,这里不再评述。
看到了吧,就是这样,用一个字就能给一个人、一件事定性,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孔子的《春秋》里,这种笔法用得最多,后人便称之为春秋笔法。
我们现在用一个“窜”,就给佩洛西其人其事定性,这就是我们文字的精妙之处,我们的文化,就是这么博大精深。
03.薛蟠的“嗡嗡调”及其他。
近几天,媒体大咖司马南,对这个82岁的老太婆用了“大马猴”一词,也是有才。
他为什么用大马猴这个称谓?可能是因为老太婆的长相,长长瘦瘦的脸,瞪大的眼睛,表情很夸张,不好看。
反正他一提到大马猴这个词,我马上想到了薛蟠的嗡嗡调,一个蚊子嗡嗡嗡,两个苍蝇哼哼哼,随之而来的是“女儿愁,绣房窜出个大马猴”,这个句子里有个“窜”字,莫非大咖的灵感也来自这里?
而嗡嗡嗡和哼哼哼,又让我想到了那个伟人的一句词“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哈哈,是不是很形象。而螳臂当车,不自量力,最终只能是成为笑柄。
还有人称呼其为老妖婆,其实,对一个人用不同的称呼,表明自己的态度,这就是我们老百姓的“春秋笔法”。对老太婆的窜访,湾湾居民的标语,就用一个“滚”字表示对她的厌恶,真是言简意赅立场分明态度坚定,让人倍感解气。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用到这个方法。比如某个重要人物去世了,我们会用“逝世”,而不会说“死了”。而我们讨厌的人去世了,我们或许会说某某一命呜呼了,因为一命呜呼不是褒义,带贬义。
当年膏药旗进犯南京,犯下滔天罪行,我们叫他“入侵”,他们却说是“进入”,换一个词说,意思就马上不一样了,可见词语的准确运用是多么的重要。
这几天一直在关心国家大事,毕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已经成为了我们刻在骨子里的思维了。该出力时出力,我想每个人都会觉得是义不容辞的。
由一个“窜”字,想了许多。现在忽然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多看看书,多学点东西,不然,以后可能会越来越跟不上这个时代的步伐了。
最后问一句,在现实生活中,你会运用春秋笔法来说事吗?欢迎留言讨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