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东周,春秋战国,它们的概念,其实

春秋战国,其实跟诸侯国的数量没关系;严格来说,东周也不等于春秋战国;而且,在东周期间,周王室曾经再次一分为二。

看起来很拗口,下面按照笔者的理解,梳理下这几个概念的意思。

西、东周的概念及持续时间

东、西周,只是后世的叫法,严格来说都是周王朝。

公元前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建立周王朝,定都在镐京(遗址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其后将皇族及功臣分封到各地为诸侯;当时只有周天子被称为王,其他诸侯则是公、侯等爵位;

周幽王执政时期,也许是被“爱情”冲昏了头脑,他武断地废掉申后、立其宠爱的褒姒为后,这也引起了前岳父的极大愤怒;公元前年,申后之父申侯联合西部的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其后诸侯们将申后的儿子宜臼扶为周天子,是为周平王。

此时的镐京因地震、战乱已残破不堪,加上附近少数民族威胁的教训,周平王在即第二年(公元前年),将国都迁至洛邑(即后来的洛阳)。

镐京与洛邑在地理上呈东西之势,因此后世将此后的周王朝称为东周,之前的则叫西周。

在东周持续期间,周王室曾经再次被一分为二,直至灭亡

大约在公元前年,韩、赵两国联合攻打周王朝,扶植起两个亲王,将周王室一分为二;为了区分,一个叫西周,位于巩地(河南省巩县);另一个仍待在洛阳,被称为东周。(也有个说法,周王室因为内斗才被分裂)

周王室的灭亡,也分为两步。

公元前年,秦军攻打韩国、斩首四万;其后马不停蹄攻赵,斩首九万,西周的周赧(nan)王极为恐惧,寻思着联络各诸侯国一起攻秦;但还未等他的计划付诸实施,秦军已先下手为强,直接占领了西周的36座城邑,周赧王投降后,被秦国送往东周;

公元前年,东周也被秦人灭国,周王朝正式灭亡。

下面再看看春秋战国的概念,我们会发现与东周的存在区间并非完全吻合。

春秋与战国名称的来源及起止时间

鲁国虽然是小国,但它不仅是周王室的姬姓本家,而且在文化、技术上也是所有诸侯国中最发达的,更是周礼的忠实拥护者和继承人,大名鼎鼎、影响深远的孔子、鲁班,都是鲁国人。

而鲁国的史书也相当有影响力。当时,鲁国的史官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录了当时鲁国以及各国的大事,每一年都被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来划分,所以此书简称《春秋》。不过在那时候,各国都有类似的史书,但是路过的最完备、最详细,而且延续的时间最久,因此被视为权威。

而此书的第一篇,记录的是鲁隐公元年的事情,即公元前年。最后一年,则是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年,因此,后世就将这一期间称为“春秋时期”。

但在史学的概念中,战国的真正开端,是在公元前年,当时周天子将原晋国的三位大夫魏斯、赵籍、韩虔封为诸侯,即所谓的“三家分晋”。

而战国的结束,按照通常的观念,是在公元前年秦始皇灭掉齐国、一统天下之时。

春秋战国的主要区别

之所以把三家分晋视为春秋、战国的分割点,因为这一事件象征着周王室的制度彻底成为了历史:

在之前,虽然出现过大夫杀害、驱逐国君的现象,但其后总会另外扶植起一位君主,自己是绝对不敢取而代之的;而三家分晋,则是首起卿大夫取代传统诸侯的事件,并且获得了周天子的正式册封,这象征着完完全全的“礼崩乐坏”、旧的秩序已被终结;

春秋时期,各国间虽然也有兼并现象,但大多是以大吃小,大国间以称霸为主要目的,战争的规模也极为有限,如公元前年的城濮之战,虽是关系到晋楚两国争霸的决定性战役,但双方的兵力合计还不到八万人;

而战国时期,各大国之间已经放下了一切矜持,开始舍命相搏,参战人员则动辄数十万。同时,春秋时期的战争大多致力于俘虏人口、勒索资源,战国时期则演变成大规模屠杀、削弱对方的有生力量。

简单粗暴点理解:春秋时期,各国对周王室还存在一丝尊敬;战国时期,各诸侯纷纷称王,周天子已经沦为了摆设。春秋时期,各国间的争斗还存在底线与规则,可以和谐共存;战国时期,则变成了赤裸裸的兼并与血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从道德层面而言,这一变化也许让人哀叹;但从时代进步来看,这是生产力与社会组织形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5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