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中后期,晋国君权下移,国政为智氏、范氏、中行氏以及韩、赵、魏六家所把持,史称“六卿专权”。既然是“六卿专权”,那又是如何变成“三家分晋”的呢?
一、六卿专权的形成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天子权威下降,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并吞,出现了大国诸侯专天子之权。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在这些诸侯国不断壮大的过程中,他们国内的卿族势力也再不断增强,又出现了大夫专诸侯之权,晋国的六卿专权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
春秋初期,晋国宗族之一的曲沃武公凭借权势夺取了晋国的政权,史称“曲沃代翼”。武公去世后,其子晋献公继位,那时武公夺位所依仗的贵族势力强大。据《春秋左传注》说:“晋桓、庄之族逼,献公患之”。献公认为能真正直接威胁君权的只有公族,为避免重蹈覆辙,他诛杀了公族中桓叔、庄伯的大部分公子,史称“灭桓庄之族”。献公晚年“骊姬之乱”的发生了,又使得群公子被尽逐出国。自此之后晋国历代国君为防止公子干政,往往把除嗣子以外的诸子送居国外,史称“国无公族”。如此一来晋国公室,所能依仗的近支公族势力大减,给异姓氏族提供了出将入相的机会。
晋文公时期,出于和争霸的需要扩大了军队的建制,并把军队的统率权下放给六卿,使异姓氏族开始逐渐掌握国家的大权。晋成公是在大臣赵盾帮助下继位的,为笼络异姓卿族,他就把异姓卿族代为公族。此后异姓卿族权势不断膨胀,他们之间既有明争暗斗、相互攻伐,又不时的联合剪除倾向于晋国公室的政治力量。在长期的斗争之中,实力较弱的逐渐被淘汰出局,剩下的智氏、范氏、中行氏以及韩、赵、魏六家,一时都不具备消灭其余五家的实力。于是大家相互制约,轮流把持晋国政权,形成了一段长达六十余年的“六卿专权”的和平竞争局面。
二、六卿专权到四卿专政
“六卿专权”是在晋国公室的力量被彻底削弱之后,六家卿族基本处于均势状态下暂时性的和平,因此这种表面上的和平是不可能持久的,只要各方利益出现大的变化,新一轮的新一轮的淘汰竞争就无可避免了。
公元前年,赵氏发生内乱,赵鞅(赵氏宗主)杀邯郸大夫赵午,赵午之子赵稷就以邯郸为据点反叛赵鞅,于是赵鞅出兵攻打邯郸。中行寅(中行氏宗主)与赵午还有范吉射(范氏宗主)都是姻亲关系,于是他们就联合攻击赵鞅。
赵鞅不敌,退守晋阳,中行氏和范氏进而兵围晋阳。智氏、韩氏、魏氏三家又多与中行氏不和,便奉晋定公之命攻打他们。中行氏和范氏因此恼羞成怒,于是就调过头来攻打晋定公。受内乱波及的晋国民众,协助智氏、韩氏、魏氏三家的军队,帮助晋定公驱逐了范氏和中行氏。范氏和中行氏被驱逐后,他们的封地就被剩下的智、韩、魏、赵四家所瓜分,至此六卿专政的局面演变为四卿专政的格局。
三、四卿专政到三家分晋
晋出公认为范氏和中行氏被驱逐后,他们的封地应该收归公室。四卿联合将其瓜分的行为就激起了晋出公的不满,于是晋出公就向齐国、鲁国寻求帮助来讨伐四卿。四卿联合击败了晋出公,晋出公逃出晋国,死在了逃亡的路上。
晋出公死后,智伯瑶(智氏宗主)立了晋哀公,并趁机总揽了晋国一切政务,形成了“晋国政皆决于智伯”的局面。智伯大权在握,智伯的实力又为四家中最强的,因此他就骄横了起来,对韩、魏、赵三家傲慢无礼,因此导致了三家与知氏的关系日趋紧张。
为了进一步削弱韩、魏、赵三家,逐渐实现自己独霸晋国的目的,智伯瑶就向三家索要土地。韩、魏两家迫于自家实力不及智伯,也都不想率先和智伯交战,于是就勉强答应了。赵襄子(赵氏宗主)与智伯矛盾较大,就拒绝割地给他。
智伯向赵氏索地未成,于是便胁迫魏、韩两家协从他出兵讨伐赵氏。赵襄子不敌智伯,退守晋阳避其锋芒,三家联军便围攻晋阳。赵氏据城以守双方战事持续了3年,最后智伯引汾水灌晋阳城。赵氏危亡之际,智伯也越发骄纵,韩、魏两家惧怕自己会成为智伯下一个消灭的目标。在赵氏向他们提出反攻智伯时,两家为了自己的利益便和赵氏联合消灭了智氏,并瓜分了智氏的封地。
至此,韩、赵、魏三家占据了,除晋公室所有的绛和曲沃两城之外的全部土地。三家各自为政,进行各种政治活动时,都不再借用晋君的名义。晋君反到要朝见于三家,晋国公室已是名存实亡了。公元前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这样韩、赵、魏三家就发展成为了三个新的独立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