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野人和现代野人一样吗为何现在吵小孩会

现代野人可是稀罕人种,一旦发现都呈爆炸性新闻,必定占据各大媒体头条。可在春秋时期有很多关于野人的记载,比如说重耳回晋国成为国君前,流亡于各个诸侯国之间,特别是逃到卫国的时候,饿得向田垄上的田夫乞讨食物,被拒绝不说,还造成侮辱——给了一把土,意思说可以长出食物。重耳大怒不易,差点和田夫打气群架,但是同行大臣狐偃却说“得饭易,得土难,土地国之基也,天假手野人,以土地授公子,此乃得国之兆”,劝说重耳接收一把土,因为这是上天借野人之手,赐给重耳国土,是重耳将来回国成军、坐拥千乘之国的吉兆。

史书上明明前几句还说是“田夫”,可为何几句话之后就成“野人”了?是史书写错了?可是无论是春秋当时的《春秋左传》,还是明朝冯梦龙的《东周列国传》都言行一致,称为野人,这说明确实野人。那田夫和野人有什么关系?春秋野人和现代野人一样吗?重耳的野人授土的野人在当时稀少吗?

春秋时期的野人不同于现代意义野人。

01春秋“野人”都住在那?

春秋时候的野人可不是现在生活在森林中、雪山上等人迹罕至地方、茹毛饮血的人,而是住在“野”的人们就被称为“野人”。

“野”是个什么一样的存在?

“野”是相对于“国”等而言的。这个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

西周将形成统治区域封分成2大块:在野、在朝。

西周按照“体国经野”的方式管理国家地盘。也就是周天子将其直接统治的地盘分为“国”和“野”两大区域,国和野两大区域的分界线是“郊”,

郊线以内是“国中”及“四郊”。“国中”指的是城池的外城墙以内的地盘。“国中”以外、郊线以内,四个方位共设“四郊”。别小看这“四郊”,是个非常大的区域,为了便于管理就将“四郊”继续细分,设6个乡——这就是现在“XX乡”最早的来源。

而我们要说的“野”完全不在以上范围,因为以上范围都是比较繁华、富裕的地方,是天子、贵族生活、出入的地方。“野”是在偏远的“乡”下,是在乡以外。

郊线以外才是“野”。“郊区”中“郊”的得名,其实也有“交”的意识,就是国家和野外的交接之处。

“野”是个非常大的区域,为了便于管理,主要是便于收取赋税,周天子就将“野”又进一步细分为6个遂。根据东汉名臣、大儒对《春秋演孔圆》中“使开阶立遂”的注解:“遂,道也”,“遂”就是道路、街道。所以西周、春秋就是按照主要道路将“野”分成6份,一份为一“遂”,也就是6个街道办事处。——是不是很神奇?你身边是不是也有“办事处”,而且也是道路命名?哈哈,震惊不震惊,意外不意外?别小瞧了办事处的命名法,它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

其实“野”不仅包括6遂,还包括都鄙。哪些地方可以称为“都鄙”?都城之外、乡遂之外、周天子不要的、卑贱粗鄙的地方,就赏赐给了大臣,当作封地采邑。虽然有些封赏的地方也很肥沃,但也不能炫耀呀,不能挑衅君王富有啊,也不能在大臣中拉仇恨让人嫉妒吧!所以,“都鄙”难听就难听了,只要是得实惠就好。

“野人”就是“野”的地盘上活动的人们,也就是生活、生产在6个街道办事处,以及大臣们封地的人们。“野人”,西周和春秋时期,也叫“氓”、“野民”。所以当时重耳流亡,从一个诸侯国跑往另一个诸侯国,必然要在“国中”“郊外”“郊线”“野”经过,遇到野人那是必然的。

02春秋“野人”主要是干什么?靠什么生活?

“野人”生活在偏远的地方,可以看出野人身份不高,从事的工作也不会太轻松。

“野人”在西周和春秋时期也叫“庶人”、“庶民”,是农业生产者的主要担当者。从西周时代起,庶民要在奉养天子、祭祀祖先等公共田地上,从事集体劳动,是社会吃、穿的主要劳动力、供给者!

“野人”的社会地位也很低。野人不能从军,连当兵入伍的资格都没有,连最普遍的大头兵都不能当。在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崔器、崔六郎这两个兄弟俩,刚开始就是在田里劳作的“野人”,他们兄弟俩不甘过永无出头之日的日子,从原来户籍田地上逃跑,哥哥又给人贿赂,才让崔器当上兵的。大头兵是比“野人”更高一级的社会存在。

“野人”连最上战场拼杀、当炮灰的士兵都当不上,更不能参加国家的政治、宗教等活动了。野人是被压榨、被忽略的群体,是透明一般的存在。在西周人生来不平等,分三六九等,有严格的等级划分,而野人是不入流、不入等的。

“野人”甚至连造反、闹革命的权利都没有,闹革命造反还必须是统治阶级最下层的人即“国人”,他们才有“戈”,并且有资格拿“戈”。野人主要生活主题就是种地、搞生产,不是手艺人啊,也不是什么工匠。就等于说是捆绑在地里的人。很多老人教育孩子“要好好读书、跳出农村”,跳的不仅是区域、还是阶层。

“野人”作为社会结构中下层人,是受鄙视的,春秋时期,骂人都有野人。比如“草野匹夫”,再比如吴国国君阖闾就骂向他谏言的手下要离为“野人”——“此国家大事,岂野人所知”。再比如现在家长吵孩子淘气、皮脸,说玩起来没型“和野人一样”,就是源于西周。

03春秋“野人”是否干过经天纬地事?

齐桓公“霸业”的功臣之一宁戚就是卫国的“野人”出身。出生于卫国乡下、某街道办事处的农民家庭,靠与村中的农民放牛为生,得遇慧眼识英才、不拘一格选人才的齐桓公和管仲,被惊为世外高人,拜为大夫,后又官授大司田,分管齐国农业,成为齐桓公的股肱之臣,与管仲、隰朋、宾胥无、鲍叔五人是齐桓公“霸业”的主要推动者。

再比如秦晋大战龙门山时,秦穆公被围困,差点被活捉就有三百野人壮士,救他于危难,也救了秦国于危难。

英雄不问出处,纵使出身野人,也能有一番大作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