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人吴佩孚(-),是近代史上一个知名人物,他曾被称作“直系的灵魂”、“中国最强者”。受时代所限,他的身上也带有“军阀”的标签。但人们在评价他的时候,大多与其他军阀有所区别。
由中国社科院编写的《中华民国史》当中,在介绍吴佩孚的时候,就称他是“一个独特的军阀”。
(蓬莱阁,有的传记说吴佩孚青年时曾在此目睹甲午战争,大受触动)
所谓的独特,一方面体现为“文化素养”,一方面体现为“爱国精神”。不同于当时其他行伍出身的大老粗,吴佩孚原本是一名秀才,后来才弃笔从戎。在五四运动时,他就曾撰写文章通电全国,表示对学生们爱国行动的支持。电报内容至今读来,仍不禁令人击节,有的历史考试卷中,也会引用一段。《中华民国史》称:“(吴佩孚)特别是在山东问题上,坚决主张抵抗日本,拒签对德和约,他的这种态度赢得各界的广泛称赞,并且博得了‘’爱国将军‘’的美名。”
(蓬莱历史名将戚继光,吴佩孚亦视为楷模)
关于吴佩孚的生平,无论是官修史志还是私人传记,都有大量的记载。在烟台当地,以杨潜先生等人为代表的本埠学者也研究相当深入,他们的著述都值得一读,在此不再赘述。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影视作品中的吴佩孚形象。
作为北洋时期的重要人物,吴佩孚的形象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有展示,但并不尽如人意。就笔者看来,老电影《直奉大战》算是刻画得比较生动的一部作品。
《直奉大战》上映于年,导演为周予、吴秋芳,编剧为笑波,《西游记》唐僧扮演者之一的迟重瑞,在剧中饰演曹锟的副官李彦青。此时距离第二次直奉战争只过去了62年时间,距离吴佩孚去世也不到50年。当时许多老人应该也亲眼见证了那段历史,因此剧本的考证也比较严谨,总体是一部口碑不错的历史题材电影。
这部电影的副标题是《冯玉祥在一九二四年》,主人公自然是冯玉祥。不过,吴佩孚(曹杰臣饰演)作为直军的主帅,戏份也并不少。
之所以说这部作品对吴佩孚的刻画比较形象,是因为它对后者的优缺点都有体现。
(电影中吴佩孚读春秋左传的场景)
吴佩孚的优点在于清廉、忠诚、爱国。清廉这一点,在电影中有明显的对比体现。同样是在私人官邸的画面,其他军阀的镜头是白天打麻将赌博,而吴佩孚的镜头是夜间读书,他读的书是《春秋左传集解》,而在历史上,他本人对此也确有研究。
这个画面,也不禁让人想起《三国演义》中关公夜读的场景。实际上,吴佩孚也的确视关公、岳飞为偶像。在电影当中,无论是在他官邸的书房,还是在山海关前线的火车指挥所上,吴佩孚身后都悬挂了关、岳的画像。关、岳都是忠臣的化身,而吴佩孚亦以此自许。
至于爱国这一点,通过电影当中的北洋陆军第三师军歌就能体现出来。这首歌是吴佩孚仿照岳飞的《满江红》填词而成,词曰:“北望满洲,渤海中风浪大作。想当年,吉江辽沈,人民安乐。长白山前设藩篱,黑龙江畔列城郭,到而今倭寇任纵横,风云恶!
甲午役,土地削;甲辰役,主权堕。江山如故,夷族错落。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恢复旧山河,却归来,永作蓬山游,念弥陀。”
这首词气势磅礴,爱国之情可见,流传很广,只是难见一唱。而在电影当中,吴佩孚在四照堂点将之前,军乐团就演奏此歌,听之令人动容。
他受时人称赞的另一点是坚持“不入租界”的原则。当时军阀混战,失败下野者,多进入租界寻求庇护。但吴佩孚对此坚持不同意,影片中亦有体现。
吴佩孚的缺点是刚愎自用、与同僚关系较差。他除了对曹锟比较敬重之外,对直系其他将领,大多直接加以呵斥,这一点在电影中也有体现。无论是跟王怀庆还是冯玉祥对话的时候,都可听出傲气。此外,在得知政变的消息后,幕僚向他提建议时,他心中恼怒,不加理睬,错失扭转局势的机会。这也基本符合史实。
当然了,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电影制作的好坏、人物评价的高低,很难众口一词。在此推荐的这部老电影,只是为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提供一个参考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