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预左手春秋,右手兵法,享文武双庙祭祀

北京中医能治愈白癜风吗 http://pf.39.net/bdfyy/bdfjc/141127/4525431.html

儒学最终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中脱颖而出,终于在两汉成为了主流的思想意识。在儒家君臣之义的笼罩之下,即使朝廷政治腐败,朝纲衰颓,手握兵权的将帅们,也不敢贸然背叛朝廷。魏武帝曹操权倾天下,也只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始终做周文王。

取代魏的司马氏,本身也是儒学世家,所以魏晋之际经学非常发达,经学成为贵族的一种身份象征。但是国家的统一并非靠礼仪来完成,而是以强大的军事为后盾。古往今来能在经学和军事两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人都是凤毛麟角。,恰恰在魏晋之际就有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他就是杜预。

杜预,字元凯,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他的先祖是西汉御史大夫杜延年,他的祖父、父亲都在曹魏身居要职。出身只能决定人生的起点,而努力才能达到想要的高度。与其他出身官宦之家的纨绔子弟不同,杜预从小就饱读诗书,博学多才,通晓古今兴亡衰败的道理。他经常说:“德不可以企及,立功立言可庶几也。”

以杜预的才华,他早就可以飞黄腾达,偏偏由于父亲和司马懿不和,一直被压抑,直到司马昭当政,他才时来运转,不仅迎娶了司马昭妹妹高陆公主,官拜尚书郎,还承袭了父亲的爵位——丰乐亭侯。

公元年,钟会领兵伐蜀,杜预以镇西长史随军出征。钟会平定蜀地之后,意图佣兵自立,后因士兵哗变而失败,大多数随军官吏都遇害了,杜预因机智幸免于难,事后“增邑千一百五十户”。

“书到用时方恨少”,杜预的成功和他少年时代刻苦读书有很大的关联。以司马昭为首的司马氏家族虽然成为曹魏最大的政治集团,但是想要取代曹氏家族自立,除了收服人心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人才。杜预就是这样被收到司马昭麾下。

司马昭为了自己家族以后代魏做了很多准备,最重要的就是修改礼仪、法律和官制。虽然这件大事由车骑将军贾充主持,但是最终面世的条文注解都由杜预完成。修改的三部分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法律。

贾充、杜预等人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参考汉律、魏律,修订出了《晋律》。为了让法律能够畅行无阻,杜预又写了一篇关于法律的文书,来说明法律实施的可行性:

法者,盖绳墨之断例,非穷理尽性之书也。故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例直易见,禁简难犯。易见则人知所避,难犯则几于刑厝。刑之本在于简直,故必审名分。审名分者,必忍小理。古之刑书,铭之钟鼎,铸之金石,所以远塞异端,使无淫巧也。今所注皆纲罗法意,格之以名分。使用之者执名例以审趣舍,伸绳墨之直,去析薪之理也。

杜预对法律的认知受到时代的局限,但是《晋律》的优点也很显著:文字通俗,条目清晰简明,不仅让百姓对法律产生敬畏,同时官吏不会滥用私权。因此《隋书·刑法志》称赞说“实曰轻平,称为简易”。

杜预读书的习惯,并没有因为职务的变化而废弃,反而更加专注,他最喜欢读《春秋》,而且喜欢与专业的经学家讨论。他把《春秋》与《左传》合在一起,在唐朝成为标准读本,儒家经典《十三经注疏》里面《春秋左传注疏》的“注”部分也是由他完成。

如果说读书仅仅是为了做学问,固然值得尊敬。但是,以我个人的浅见,在学问之外,每一位作者都有强大的现实关怀,杜预自然也不例外。

司马氏代替曹魏之后,延续了曹魏贵族官僚的体制,社会上的所有领域的控制权都操纵在贵族官僚手中。在贵族的庄园里面,不仅有类似农奴一样的佃户,还有不同类型的附庸者,这里面等级森严,权力虽然分散,主导权依旧存在于顶端的贵族手中,这些贵族掌握了庞大的财富,自然就会导致生活的奢华,以及不同程度的攀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放在这个时代一样成立。

这种情况让杜预很是不满,当年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周游列国,理想破灭后写下了《春秋》警示后人,作为《春秋》的继承者,杜预自然也想改造这个腐化的社会。他向晋武帝司马炎进言说:

······今科举优劣,莫若委任达官,各考所统。在官一年以后,每岁言优者一人为上第,劣者一人为下第,因计偕以名闻······其优多劣少者叙用之,劣多优少者左迁之······六年顿荐,黜陟无渐,又非古者三考之意也。今每岁一考,则积优以成陟,累劣以取黜······

简而言之,杜预认为朝廷应该对官员实行考察制度,根据官员的政绩进行升迁,对于那些尸位素食者进行罢黜,提拔有能力的官员。这一制度如果实施下去,就会动摇西晋以贵族为主体的根基,朝廷没有采用也在意料之中。这项制度,只有唐末贵族覆灭、宋朝大开科举之后,才得以实施。

如果你认为杜预只是一位儒生,那就大错特错了。他真正令后世之人钦佩的是他的军事才能。

公元年,秃发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在陇右侵扰边境,杜预获任命为安西军司,领兵三百和马匹一百到长安,到后转任秦州刺史,领东羌校尉、轻车将军、假节。

当时身为安西将军和都督秦州诸军事的石鉴命令杜预领兵进攻秃发树机能。石鉴让杜预出兵有自己的目的,先前杜预在任河南尹时就是石鉴有矛盾,所以石鉴想借助外人之手替自己解决掉杜预。

杜预慷慨陈词,他却认为敌军士气高涨,马匹健壮,相反我军劳师远征,应该做好备战准备以及后勤工作,等到明年春季才可进攻。

石鉴以“稽乏军兴”为由,派御史用槛车押送他到廷尉。随后石鉴讨伐秃发树机能,都不能攻克。这件事不仅没有减损杜预的名声,反而让朝廷上下都知道了杜预不仅能治理内政,还能运筹帷幄,料事如神。

等到匈奴人刘猛举兵反叛,迅速波及到并州的西部乃至河东、平阳。朝廷立刻启用杜预,让他参谋军国大事。很快,他被任命为度支尚书。杜预“立藉田,建安边,论处军国之要”,又让人研发新武器。杜预先后向晋武帝提出过五十多项国防政策,包括“兴常平仓,定谷价,较盐运,制课调”等等,晋武帝都给予了采纳。

杜预出任度支尚书期间,虽有石鉴从中作梗曾被罢免,仍旧不影响杜预整体的战略部署。杜预精于刑律、历法、水利,曾力排众议修建富平津桥,桥成之后,晋武帝司马炎对着文武百官夸奖杜预:“没有你,这座桥修不成啊(非君,此桥不立也)”杜预十分谦虚回答说:“没有陛下的圣明,我也不能尽力发挥啊(非陛下之明,臣亦不得施其微巧)”

公元年,兖州豫州连降暴雨,闹起了蝗灾。司马炎向天下征集救灾之法。杜预先后两次上书陈述政策:

······当今秋夏蔬食之时,而百姓已有不赡,前至冬春,野无青草,则必指仰官谷,以为生命。此乃一方之大事,不可不豫为思虑者也。臣愚谓既以水为困,当恃鱼菜螺蜯,而洪波泛滥,贫弱者终不能得。今者宜大坏兖、豫州东界诸陂,随其所归而宣导之。交令饥者尽得水产之饶,百姓不出境界之内,旦暮野食,此目下日给之益也······

杜预建议食物短缺面前,眼光应该放长远,真正的考验在明天开春之际,那个时候国家应该开放粮;水灾固然可怕,但是水中食物丰富,若能加以利用,就能解决事物的供给问题。

诸欲修水田者,皆以火耕水耨为便。非不尔也,然此事施于新田草莱,与百姓居相绝离者耳。往者东南草创人稀,故得火田之利。自顷户口日增,而陂堨岁决,良田变生蒲苇,人居沮泽之际,水陆失宜,放牧绝种,树木立枯,皆陂之害也。

天降暴雨虽然不可避免,但是水灾的根本原因在于火耕水耨和水利设施的年久失修。而造成救灾困难在于官吏的懒惰,他谴责某些官吏只顾自己的利益,有功便去争夺,遇到问题相互搪塞,致使耽误了救灾进度。

杜预前后担任度支尚书长达七年,在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又提高了国家财政收入,赢得了朝野上下的赞美,因其无所不能,称之为“杜武库”。

杜预的一生之中,最辉煌的战绩就是伐吴之战。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他的名作《西塞山怀古》中描写了这场战争的经过: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虽然主帅是王濬,但是详细的进攻计划基本上出自杜预之手。司马代魏之后,西蜀早已经并入晋的版图,晋武帝司马炎虽然时常想攻灭东吴统一中国,但朝中大臣大多反对,唯有羊祜、杜预和张华支持。因此晋武帝司马炎踌躇了很久。

原本抵御孙吴政权的镇南将军羊祜在病危之际推荐杜预代替自己的位置。羊祜死后,杜预马上接任镇南将军,并且都督荆州诸军事。杜预上任后“缮甲兵”,点选精锐部队,奇袭西陵郡,大破西陵督张政。

张政本是东吴名将,被杜预突袭大败之后羞愧万分,因而没有向当时的吴主孙皓报告。杜预抓住机会实施离间计,将吴国俘虏放回建业向吴主孙皓报告了张政失败的消息。这一计策果然奏效,孙皓立刻用刘宪体换杜预为西陵督。这看似毫不起眼的换帅之举,已经为后来灭吴打下了基础,史书中称“成倾荡之势”。

孙吴前线的换帅之举,让杜预看到了伐吴的时机,他几次上表请求伐吴,晋武帝司马炎终于在公元年下定决心伐吴。杜预陈兵江陵,并且负责调遣益州刺史王濬的水师。

杜预一面派参军樊显、尹林、邓圭、襄阳太守周奇等率兵逆江西上,又派周旨等人率八百人袭击乐乡,在巴山放火,这一举动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令孙吴军民惶恐不已。随后不久杜预亲自统兵攻克江陵,指挥王濬击溃孙吴水军都督陆景,东吴各州郡望风归降。

杜预镇守零陵、桂阳等地的时候,虽然一路上屡战屡胜,但有人认为灭吴还是需要费些周折,特别是春季涨水之后不能长期驻兵,等到冬季再进攻才能一举吞吴。

杜预认为战争不能拖延,自信满满地说:

昔乐毅藉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著手处也。

短短的一段话,为后世留下了两个成语:势如破竹、迎刃而解。

接着杜预命令大军攻向建业(南京),吴主孙皓投降。至此,自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又得到了统一。

完成统一之后,杜预认为自己出生于儒学士大夫世家,“武非其功”,请求解除兵权,朝廷不答应,他只好继续领兵镇守襄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杜预深谙这个道理。他认为虽然天下统一,但是“忘战必危”,他一方面继续讲武,另一方面屯兵于要害之处,维持天下稳定的局面。

镇守襄阳期间,杜预兴修水利,继续造福百姓。他引滍水、淯水灌溉农田,使万顷农田受益。他又打通扬口到巴陵的运河,解决长江的泄洪问题,改善荆州地区的漕运状况。他的作为得到了百姓的信赖,大家称他为“杜父”,歌谣之中唱道:“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

杜预身上最让人惊讶的地方也许是“身不跨马,射不穿札”,作为武将既不会骑马,也不会射箭,可能会让人质疑。但是回头想想,统率军队并非是头脑简单、孔武有力的莽夫能为,必须由智谋渊博,能出奇制胜的人方可胜任。

公元年,唐太宗李世民诏令古今二十一人祔祀于文庙之中,其中就有杜预。

公元年,唐德宗李适诏令古今名将六十四人祔祀在武庙中,其中也也有杜预。

因此杜预成为明朝以前唯一在文庙和武庙中都受到祭祀的贤臣。

四百多年后,杜预的后代之中出了一位声名显赫的大诗人,就是家喻户晓的杜甫。杜甫在文章《祭远祖当阳君文》中高度概括了自己远祖杜预的功绩:

降及武库,应乎虬精。恭闻渊深,罕得窥测,勇功是立,智名克彰。缮甲江陵,祲清东吴,建侯于荆,邦于南土。河水活活,造舟为梁。洪涛,莽汜,未始腾毒,《春秋》主解,膏隶躬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