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长沙宁乡炭河古城。
沿着炭河古城的大道,循着西周王朝的踪迹,一座西周王宫出现在我们面前。王宫基本按照西周王宫复原模型仿制建造而成,王宫该有的宫殿与设施,一应俱全。
周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民族的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其它还有蛮、夷、戎、狄、越、肃慎、东胡等诸多少数民族
西周的礼乐文化曾是孔子一生的推崇。西周王宫的设置彻底袭承了西周礼乐文化,编钟古乐绕耳,诗礼周风缭绕,来时路途上的悠闲,让走在石板路上的脚步也变得轻快。
古有周礼天下之称,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
于是乎,便有一部《周礼》传于后世,主张以人法天(天生万物,为而不害,人从天道则以人类为本)的理想国纲领《周礼》,西汉的景帝、武帝之际,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征得一批古书,其中一部名为《周官》。原书当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冬官篇已亡,汉儒取性质与之相似的《考工记》补其缺。
这里的王宫庭院深处,有一个后宫体验馆,馆内墙壁有几个小孔,附眼望去,里面有一曼妙女子正在洗澡,画面太和谐,去了现场你就知道了,嘻嘻。
这王宫内院,其实也并没有那么无聊,会有琴房、斗蟋蟀的“游戏厅”,相比古人自有娱乐方式。
感恩堂的图像是动态的,两侧的文字对于古文爱好者也是一个很好的精神食粮。
西周令人向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留给我们一片云山雾罩。西周之后的时代,留下很多记录,拿东周来说,至少有“春秋三传”、《战国策》和《国语》这些,外加诸子丰富的言论。再往后,就更不用说了。
但西周的历史并不贫瘠,它有很大一块埋在地下——青铜器上的铭文。周人从商人那里继承了一个很好的习惯,遇事时,喜欢把大致经过刻在泥范上,然后倒模浇注成青铜器。
我想这就是为何在这一片遗址当中出土这么多青铜器的原因了吧。
走出西周王宫,突然从路边“蹿”出一群古人,开始一现代的方式演绎古代的兵与礼。
其实西周时期百姓的压力并不大。这个百姓,要分成三种,国人、野人、奴隶。
西周实行分封制,将王室子弟、亲属、将领、大臣分封到各地,形成诸侯国。各诸侯国对中央的义务只限于按时纳贡,作战时出兵,就没有了。所谓的贡品,并不是像后来宋朝那样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白银,而是有啥贡啥,比如楚国,因为盛产滤酒用的苞茅,所以贡品也只有几捆苞茅这样的野草(换到宋朝,每年给辽纳贡,也送野草,看辽国会怎样)。
经济制度上,西周奉行“井田制”,就是每八户百姓,平分一块长宽都是亩的田,然后分为9块,每家种边上的一块,将收成的1/10上交国家;剩下中间那一块,大家都可以去种,这块田收获的粮食归国家所有,算是这8家百姓集体向国家纳税。
而公家的田收成如何,全看那8家百姓的公德心了,有时一年过去田里只剩野草也是正常的。(所以战国之后国君要用法家改革,否则国家就没有实力)这样的税收水平高不高?一点不高,比后世很多时候都要低。
说了西周的政治经济制度,只是为了说明一点,不管是周天子直辖的领地,还是诸侯国,当时公家收税并不多,客观上不需要过分盘剥百姓。周天子直辖的领地,百姓的赋税直接交给周天子;在诸侯国,赋税只需要交到诸侯的国库,不需要再交给中央。也就是说,只有地税,没有国税。
我们前面说到的国人、野人、奴隶看上去好像后面两种是社会地位很低的人,其实不然,野人指的是乡下种田的人(当时的一贯叫法)。上面说了,野人只交1/10的收成,剩下的是8家共同缴税的,而且具体交多少,国家没有强制规定。野人也不用打仗(至少在战国之前不用),所以当时的乡村,完全是一副悠然的田园景象。
那么奴隶呢,西周的奴隶其实帮别人种田的人,也就是孟子说的:“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就是说,国家向这些宗族农户发授土地,夏朝每人发五十亩地,商朝七十亩,周朝一百亩,然后国家收取其十分之一的收成。
这哪是奴隶呢?分明就是正常的农夫,上交的是实物的地租。这些农夫,平时聚族而居,合族劳动,把一定比例的收成上交国家,其它在族内进行分配,战时则按族出征,他们是社会生产的主体,他们其实是多年延伸下来的原生态的宗族户,他们有自己的工具、农舍、自由、人格和自行支配的粮食财产,这不是带着锁链、一无所有、被买被卖的奴隶所能等同的。倘若一个社会最主体的人口——土地上的稼穑者不是奴隶,那这个社会还能被视为奴隶社会吗?当然不能。
那么你会发现,原来那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朝代。其实,在宁乡炭河古城还有很多故事与历史,等待你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