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孙子兵法觉得很简单,也的确很简单,孙子兵法只有十三篇,区区数千字而已,它没有孙膑兵法写的这么详细,也没有六韬内容的广度。要说难,孙子兵法还真难,因为仅是字面意思能看懂的就寥寥无几,无非是看的别人注解的孙子兵法,而这些注解又未必可靠。
孙子兵法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是什么意思呢?就这一句基本没人能够理解正确!现在普遍认为这句的意思是治乱、勇怯、强弱是相互转化的,这么理解就偏离了这句话的本来意思。
因为孙子兵法成书的年代久远,是春秋时代孙武著作而成的,在书面表达方式上有春秋时代的独特性。不只是孙子兵法,春秋三传又有几个人能真正看懂?孙子兵法难看懂不仅是春秋时代文言文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孙子兵法是古代军事著作,需要有很高的文言文功底和对古代军事有一定了解的人才能大概看懂。
所谓“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首先要具备“治勇强”,如果理解不了这三点,那么是没有真正看懂这句话的。如果单独思考孙子兵法某一句话,难免断章取义,所以必须结合整篇来理解方可。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势篇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相互转化无穷指的是奇正,治乱、勇怯、强弱不是指的奇正相互转化。本来很强而做出很弱的形势,那么敌人必定来取,应当注意的是本身必须很强,例如匈奴单于示弱,汉高祖出击。用另一句话来解释就是“致人而不致于人”,让敌人看到假象,则能够轻轻松松达到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目的。本来治、勇、强,却做出乱、怯、弱的形势,那么敌人必定来取之,敌方处于被调动的局面,所以说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