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中的经与传那些记忆中的偏见

(了解自己就是了解大多数人。)

“人们往往勒令过去的记忆满足自己当前的价值观和需要。记忆中的偏见会对人们现有的知识、信仰、经验的最早记忆产生负面的影响。”

左传中的经与传也会因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造成了不同的记忆偏见。所以,今天的启发点是“记忆偏见”。

-----------------------------------------------

隐公元年

经:元年春,王正月。

传: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

……

-----------------------------------------------

在阅读左传中的经与传时,会注意到一些有趣的记忆偏见现象。

一、不想不烦。

“现在的一切会影响以前的一切”,即:“传”中的故事既来源于对“经”的解释,又反过来消除了“经”的真实看法与真实想法。看似过去的事实其实并非事实,而是来自于现在的臆想。特别是当你知道了一件事情的结果的时候,“传”中的观点已经变样了。

“偏见的解释造成的认知上的不和谐”,即:一个自认为自己成功或在某一方面非常专业的人,会通过偏见去歪曲自己并不出色的事实。面对“经传”之间的故事,会有两难的选择,一旦选择了相信其中之一便会不断强调它的准确性,为了消除因不同价值观带来的心理不适感而造成阅读偏见。

二、不思不明。

“知道了结果反而造成了混乱的历史”,即:面对着“经”中的内容,“传”中解释不可避免的造成“预知”结果的倾向,不但是笔者,连后来的读者也会人为的重塑自己的过去使之与自己现在的理解保持一致。当人们知晓结果而去阅读时,就会用各种确凿的理由去“预测”事物的发生,那么偏见便产生了。

“为了弥补错误而产生了更多的错误”,即:经、传、白话、解读,当人们一遍又一遍的用其自身的“一般性常识”去解读左传时,为了让自己的认知和左传故事更加相适应,结果是找到更多的“错误”理由去解释一切。当后人一遍又一遍的重新创造原著中发生的事情时,为了达到“我早就知道过程与结果是这样”的效果,大脑会把常识错放到不同的故事中,造成记忆混乱,忘却了事情本来的样子。

三、越想象越完美。

“记录的越详细就越是一家之言”,即:经与传似乎是在讲一件事,但当人们的记忆中充满了生动、详细的细节时,与别人的记录相比,人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那份记录”。左传中的内容,甚至在春秋三传中都有这样的感觉,作者、读者都经常直接从自己的记忆深处回忆起某些东西,从不考虑别人的记忆,从而把反应“自我”放到了首位。

“讲述的越多就越是刻意美化一切”,即:作者与读者,每个人都不会对世界保持中立的看法,且人们通常都会活在对自我评价过高为特征的积极幻想中。从“经”到“传”的故事中,会不会在一开始就被告知了故事的“原型”,就像告知人们“内向的人会有更多的学术成就”时,人们会在追忆中找到自己与内向有关的举止行为一样。

四、越简化越固化。

“越多的故事就越是强化了对偏见的敏感性”,即:经传中的故事会造成无意识的少量偏见,越是读就会越相信自己就是“这样的继承者”。原本可以通过引起自己的思考而得到创新的答案,结果因为潜移默化式的阅读,反而“记住”了一些道听途说、子虚乌有、自说自话的故事,还把它变成了自己的“陈规陋习”。

“越想表达好故事就越会只是一个完美的幻想”,即:经传中的人事物都应该符合两面性和多面性的客观事实,所以当它们越是一个“完美故事”时,里面的偏见与倾向会造成一种“不会独立思考”的怪圈。从左传中读到的很多故事有多少是“编造而且未发生的事”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8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