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57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子路的

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道不行,即是小人道长,君子道消的时代。

儒学义理,在小人道长的时代,贤人往往是隐遁的。隐于市井之处,同人于野。并非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在庙堂和小人争高下。

但孔子在春秋战国那个时代,似乎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这其实也不违背儒学的义理。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不为一己之平安为念,而为天下苍生所系。想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以免大厦之将倾。

乘桴浮于海。就是儒家义理所在,小人道长,君子只能隐遁。但这也只是孔子说说而已。

孔子说说没关系,但也因为这句话,后世很多怀才不遇的人也因此而对这句话反复念叨,来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时运不济。

比如苏东坡的《临江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还有《赤壁赋》所言,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再比如还有柳宗元的那首绝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但言外之意,无一不是暗暗说因为朝廷无道,才去归隐,只是不敢明说而已。

归隐,似乎成了时代无道,儒家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最好归宿。即使身处江湖之远,也常常心忧其君。

孔子其实何尝不想如此逍遥自在,那个时候劝说他的道家人物,隐者都很多的。他不是不知。

但孔子说此话的用意貌似不在此,孔子之意不在舟,而在子路。

子路,就是仲由。七十二贤之一,更是孔门十哲。也是呆在孔子身边最久的人。他为人伉直好勇,性格果敢刚烈,直言不讳,重朋友,讲信义,后来卫国发生内乱,子路为救孔鲤,而被乱刀砍死。舍生取义。

需要说明的是子路非仅仅刚勇,能做到孔门十哲之一,不是一般的修为。只是子路的刚勇比较突出,大概是常以刚勇行君子之道,也因此,相当于孔子的贴身保镖,可谓情同父子。

所以,孔子说,我要是乘者小舟出海而去,能跟着我的恐怕只有仲由吧。

子路确实是直言不讳的人。看到孔子如此评价自己,很是开心。不能翻译成窃喜,沾沾自喜。这是不了解子路。

子路喜怒之情皆显于色,是他的性格使然。

这个喜,是感激孔子对自己的信任和评价。表明他很忠诚。

但是,孔子又说了一句话,有着很大的叹息意味。

孔子说,子路太刚勇了,比我都刚勇。好勇,是说子路常常经常以刚勇示人。刚勇则直言不讳。唯以义行事,义之所在,虽千万人,亦往矣。这就是子路。

无所取材,既隐藏着孔子深深的担忧,也隐藏着孔子的叹息。言外之意,

子路这样的性格,也有只有在我身边,才能得以免遭他害。若是不在我身边,该如何是好。这是孔子对子路最为担心的地方。就好像宋江身边的李逵。当然,李逵不能和子路比,李逵是纯粹的有勇无谋,不过脑子的。

但子路却也是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在那样一个时代,可知,是多么的危险。

当时,孔子见南子,子路就直言孔子做的不对。是吧。

都敢对孔子直面而言,要不是孔子,是个坏人呢?尤其是有权势的坏人呢?

无所取材。并不是言子路除了勇,一无所用之处。

其实是说子路在当时那个环境之下,没有用武之地。

不然孔子自己也不会说乘桴浮于海了,还想把子路带在身边了。

这个取和斯焉取斯的取一样的意思。都是使用的意思。

子路有才,而且还是大才,大材,只是没有地方可以使用啊。

这似乎也为后来的子路慷慨赴义被乱刀砍死,埋下了伏笔。

在那个时代,连孔子这样的人都有乘桴浮于海的想法,何况子路这样眼睛里不揉沙子的人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9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