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史乱成一锅粥的春秋九十五

北京荨麻疹医院咨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8590092.html

周襄王十六年,即公元前年,王子带勾结戎人叛乱,将周襄王驱逐到氾地。氾地位于河南省中部,伏牛山的东端,当时属于郑国。后来楚国国君楚灵王占领了这块地方,在此修筑新城,因为周襄王曾经在这个地方避难,所以新城被命名为“襄城”。

周襄王向各个诸侯国都发送了消息,希望有某个诸侯能够赶来勤王救驾。郑国的国君郑文公是最早来觐见的,然而,郑文公和周襄王的关系一向非常不融洽,所以只是过来欣赏了一下周襄王的狼狈之态,并没有出兵援助。

秦穆公接到消息后,即刻派出了军队。狐偃提醒晋文公,无论如何也要抓住这个天赐良机,因为勤王救驾是最大的功劳,如果完成了这桩合乎大义的功绩,一定能够在诸侯中树立起威信。于是,晋文公劝说秦穆公,由自己代替对方前往洛邑,击退戎狄。

秦穆公之所以能够同意将这个大功劳让给晋国,是因为秦国距离王城洛邑路途遥远,而秦国周边的游牧民族部落时不时会前来骚扰。如果对方知道秦国的主力正在劳师远征,很可能又会趁机进犯,权衡利弊之后,秦穆公决定放弃救助天子的机会,守好自己的后院。

晋国和戎狄的关系比较密切。除了征伐戎狄部落之外,“和戎”也是晋国的民族政策的一个重要部分。早在晋献公时期,晋国就开始和戎狄联姻,利用戎狄来增强自身的实力。

晋文公这一次帮助周王室平叛,首先采取的策略便是分化戎狄各部和王子带的合作关系。《国语晋语》记载:“(晋文公)行赂于草中之戎与丽土之戎,以启东道。”如此一来,相当于对王子带釜底抽薪,使他丧失了军事上的倚靠。

第二年春天,晋军兵分两路,一路前往温地,活捉了王子带,随后在隰城将其处死;另一路前往氾地,迎接周襄王回归王城洛邑。晋文公在春天发兵勤王,大军于三月十九日驻扎在黄河以北的阳樊,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济源县,到了这一年的四月初四,就已经平定了叛乱,并且在洛邑觐见了周襄王。

周襄王被王子带赶出洛邑,度过了一个凄惨的冬天,而晋文公平叛仅用了半个月时间,由此可见,晋国在晋文公当政后的一年内就基本恢复到了晋献公时代的实力。

周襄王在洛邑设宴款待晋文公,称他为“叔父”,赏赐给他甜酒,并且允许晋文公向自己敬酒。晋文公在宴席上提出了一个请求,他希望自己百年之后能够使用“隧葬”。

“隧葬”是周天子的丧葬规格。“隧”的意思是到达帝王陵寝的道路。根据杜预所著《春秋左传集解》:“阙地通路曰隧也。天子之棺,棺重礼大,尤需谨慎,去圹远,而阙地通路,从远地而渐邪下之。诸侯以下棺轻礼小,临圹上而悬下之。故隧为王之葬礼,诸侯皆悬柩而下,故不得用隧。”《礼记檀弓上》记载,天子葬礼所用的棺椁有四重,无论从尺寸上还是从重量上都胜过诸侯所用的三重棺,墓道是放入棺椁和陪葬品的通道,洞口必须足够开阔。

晋文公请求在自己的葬礼上使用“隧葬”,从礼制上来说是僭越了,因此周惠王没有同意。周惠王说:“隧葬是王室的礼仪,天下不能有两个天子,诸侯不能取代周王室,想必叔父您也不希望看到这种事情发生。”

拒绝了晋文公的请求,周襄王用另一种方式对他进行了封赏。周襄王将原本属于王畿的阳樊、温地、原地和攒茅都赏赐给了晋国。据《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原文:“晋于是始启南阳。”这里的“南阳”并不是指南阳盆地,而是指与孟津想对的黄河以北、太行山以南地区。在古代,山之南、水之北被称为“阳”,所以在先秦时期,这片地方被称为“南阳”。后来秦朝将南阳以及南阳以西的河内地区划归一个行政区,统称“河内郡”。

周王室原本就不大的疆域从此变得更为狭小,土地面积和曹国、滕国相差无几,居民人口大约相当于邾国或者莒国,天下共主的招牌更加名不副实。而晋国得到这片土地之后,与郑国就只相隔一条黄河了。在之后的岁月中,原本就缺乏地缘优势的郑国更是成了晋、楚两个大国争霸的主战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2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