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是距离现代人最遥远的真实历史,五帝时代和夏商周三代过于虚幻,掺杂着大量的神话传说,而春秋战国却是不远不近的时代。春秋战国之后是秦朝,秦末大动乱致使先秦许多典籍史书焚毁于战火中,而两汉的稳定却很好地承袭了数十年前的春秋战国,尽可能地保留下古来圣贤的余晖。传言孔子的《论语》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是经过一段糊墙的历程,可能有所残缺,但也无从考证。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智者也是似是而非的存在历史,故事被记录下,行踪却漂浮不定、寻找不得。例如奇人鬼谷子,例如兵法谋略大家尉缭,尉缭是直接与秦始皇嬴政有过直接接触的人。尉缭被秦国和嬴政所吸引,前来出谋划策为秦国的霸业添砖加瓦,可在见到嬴政后,却做出与未见面之前截然相反的态度。
尉缭的主动投奔
尉缭是魏国大梁人,仅在《史记·十二本纪·秦始皇本纪》中昙花一现,突然地出现,突然地消失,只能用猜测推断去了解他的一些行为。“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於是使斯下韩。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尉缭前来游说秦国之前,李斯向秦王政谏言,先攻取山东六国中最弱的韩国,以此威慑其他诸国。秦王政答应,派因《谏逐客书》在秦国大放异彩的李斯处理此事,韩王恐慌,与大贤韩非筹划如何应对此事。之后便有尉缭入秦。
尉缭向嬴政表达自己的想法,无非两种方法,一种是投书信,一种是表现出自己的才华别人推荐让嬴政主动见一面。前者和后者有一定的区别,前者是被动地见秦王,后者是主动地见秦王。尉缭见到秦王嬴政,先是大夸特夸了一顿秦国,然后话锋一转提及若是六国联合共同伐秦所带来的存亡危机,还提供了晋国智伯、吴国夫差和齐国湣王的悲惨案例。尉缭提出秦国强大的表面下蕴含的深层次危机后,同时提出了完美的解决方案:“原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希望大王不要爱惜钱财,如此诸侯可以全部消灭。
尉缭这番煽动人心、有理有据的言论,只要是有点聪慧的君主都会听取采纳,何况是未来一统六合八荒的始皇帝嬴政。嬴政采取了尉缭重金贿六国的谋略后,表现出十分赏识尉缭的态度,把自己的地位放得极低,与尉缭平等相交,衣食住行也与尉缭是大致一样的。“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相信很多人遇到这种情况一定会很兴奋,好比在公司上班,你一个小职员,公司董事长却把你当作朋友来交往,一点架子没有,还想尽办法来讨好你,你不应该很轻松很开心吗?但尉缭的情况不是这样,他所遇到的待遇更好和感受到的冲击感更强。尉缭本是魏国布衣,进言一番,被作为天下最强大的国家的王推心置腹地对待。
预言与恐慌
尉缭没有表现出与寻常人的兴高采烈,也没有浮现出怀才不遇终被人赏识的感激涕零,反而是如履薄冰,想着该如何脱身秦国。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呢?尉缭说出一番话揭晓谜底:“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尉缭觉得秦王嬴政是刻薄寡恩的人,为了得到天下把自己压那么狠那么低,一旦得志恐怕会无比放纵,不能和他长久相处。
尉缭的预言是相当刻薄,就差直接说秦王政是凶残寡恩的小人暴君了。尉缭想走,但是走得掉吗?秦王政会让他走吗?答案是否定的。尉缭只能试着偷偷地走,不幸的是被抓回来了,强制性地留下他做秦国国尉。不过秦王政留下了一个心眼,尉缭只做决策,具体实行还是李斯。“乃亡去。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而李斯用事。”
预言是真吗?
翻开史书,尉缭对秦王政的预言是正确的吗?无比正确!“十九年,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秦国灭亡赵国之后,嬴政亲自前往邯郸故地,将那些与自己、与自己母亲有仇怨的人全部杀光。你看他报复心理多重。秦王政对此事念念不忘进行报复可以理解,可是放下一国之君的颜面亲自前往坑杀之太过了,如果秦王政私下处理也没什么,史书也不会用过多笔墨写到,可他就是要亲身前去看着这些得罪过他的人被坑杀。但嬴政成为秦国皇帝之时,其暴政更是验证了尉缭预言。
所以你看,尉缭看嬴政看得多准。而关于尉缭的史料记载,只到他为秦国国尉,结局如何无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