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假虎威》《滥竽充数》《揠苗助长》《叶公好龙》等都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某种哲理,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智慧的启迪,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的另一则寓言《穿井得一人》,体会这篇寓言蕴含的道理。
1、了解有关《吕氏春秋》的文学常识,积累常见的重点文言词语。
2、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故事大意。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知道正确对待传闻的方法。
吕不韦(?-公元前年)战国末期卫国濮阳(在今河南省)人。原为富商,在赵国都城邯郸曾与当时作为人质的秦国公子子楚交往,后入秦游说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太子。子楚继承王位(即庄襄王),任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庄襄王死后,13岁的嬴政继位为秦王,吕不韦继任相国,称为“仲父”。吕不韦门下有食客三千,家僮万人。公元前年,嬴政亲自理政,次年吕不韦被免职,后忧惧自杀。
《吕氏春秋》全书一百六十篇,由十二纪、八览、六论三部分组成。因书中有八览,所以又称这部书为《吕览》。该书由于是集体著述,思想很不统一。以道家为主,兼采儒家、法家、墨家、名家、农家各派的学说,后人称它为“杂”家的代表著作。该书的文字朴实简劲,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显著影响。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jí),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u溉汲:打水浇田及:待,等到
u穿井:打井闻:听到
u国:国都道:讲述
u闻:使听到于:向
u令:派对:应答,回答
u使:劳动力于:在
u求:听到,得到若:像
u不若:不如
翻译:宋国有一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浇田,经常派一个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挖水井得到一个人的(劳力)。”有听了这件事就去传播的人(说):“丁氏挖水井得到一个人。”国都中的人纷纷讲述这件事,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宋国的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一个人。”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1、一词多义
(1)闻
①有闻而传之者(听到)
②闻之于宋君(使……知道)
(2)之
①国人道之(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②有闻而传之者(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③闻之于宋君,(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④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
2、词类活用
闻之于宋君(闻,知道,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知道)
3、古今异义
(1)及其家穿井(古义:待,等到;今义:连词,和)
(2)丁氏对曰(古义:应答,回答;今义:正确)
1、这篇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可用哪一个成语概括?
明确:讲述了宋国有个人因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却被误传为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成语:以讹传讹。
2、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明确: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语调。
(1)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2)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3)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明确:(1)轻松喜悦的语调(2)神秘的语调(3)强调的语调
4、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层(第1-5句):叙述故事。
第二层(第6句):揭示主旨。
1、丁氏家为什么要挖井?
明确:丁氏家中没有井,必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家中经常有一个人要住在外面。
2、你认为产生误传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关键一词是“人”。因为“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丁家本意是(打井后)得到一个人的劳力;话语传出后转变为“得到一个人”。
3、为什么这个谣言会传到国君耳中呢?
明确:因为事件蹊跷,富有神奇色彩,同时还因为国人都在传说,流传太广。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