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是指东周初期五个最杰出的诸侯领袖。在那长达00年的春秋时代,他们均先后被公认为霸主。
“春秋”这个词,来自“鲁国编年”。据说,因为孔子曾修缮过它,并把那个历史阶段定名“春秋”,于是,以后史家便都这样称呼。
又由于在那个阶段这样的侯国领袖曾先后出现过五个,所以才被称为“春秋五霸”。他们是谁?说法有二:一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另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齐国桓公,尊王攘夷齐桓公是春秋时期代周发号施令的第一个霸主。
公元前年至前64年在位。他以管仲为相,除了整顿行政组织,同时实行军政合一。国力渐至富强。对外,他最著名的策略是“尊王攘夷”。即以尊崇周室天子做口号,借共主名义征伐背叛者。
齐桓公年老时因信佞臣竟被饿死。其五子各树朋党争位起干戈,无人办丧。搁床长达两月,尸虫爬出门窗。一代霸主死后如此凄凉,亦预兆了齐国终将失去霸主地位。
宋襄公宋襄公在齐桓公死后曾试图称霸,但昙花一现。公元前年至前67年在位。他曾因为协助齐国太子在齐桓公死后取得王位,自以为比齐国更强,便决意争霸主地位。
在位期间仿照齐桓公当年的做法,召集小侯国开会。他惩罚那些缺席的小侯国,建立起自己的权威。后来,他找到了一个代替周天子出兵惩罚郑国的借口,大举发兵,与前来救郑的楚军相遇。这场战争就是著名的泓水之战。
泓水之战后,宋军大败归国,这位宋国国君的称霸梦想也因此破灭。有些史家不把他列入五霸。
晋文公,城濮之战其后,能真正成为一代霸主的是晋文公。公元前66年至前年在位。他奖罚分明,改革军制;并把全军分上、中、下三军。各军设有将佐二人,并定中军将位最高,称为“元帅”,名由此定。
他亦曾以尊王攘夷之举,协助平定周室一场内乱。先是因迎接周襄王复位,而建立了他的政治威信。然而,最终奠定他霸主地位的是晋楚争雄那场城濮之战。
楚庄王,中原问鼎南方楚国,位于长江中游,却因文化落后被中原国家视为蛮夷,长期受到忽视。然而,这个国家有着肥沃的土地和众多弱小邻国,为它的崛起提供了有利条件。到了楚庄王时代,楚国更是养精蓄锐,一鸣惊人。最终,它北上与晋国争霸,成就了一番辉煌事业。
公元前年楚庄王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告急求援,晋内部有权力纠纷,害怕楚军,不敢出兵。晋楚争雄,告一段落。自此各国背晋向楚,大小诸侯纷来归附。楚终成中原霸主,取代了晋的地位。
秦穆公秦国地处西陲,东进常受晋阻。秦穆公于公元年登上国君之位,奋发图强,秦穆公向西发展,灭西戎外族所建大小12国,继而开地千里,秦遂称霸西戎。
秦穆公虽于公元前年死去,但是,秦国声威并未退减,成为春秋诸侯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吴王阖闾公元前年,阖闾以孙武为将,又命伍子胥为副,北上征伐楚国。吴兵先在柏举战役大破楚军,之后又连续五战五胜,11天中行军里,直捣楚国都郢,迫使楚王远遁。史载,是次吴兵行军之速、战果之大,是春秋时期所仅见。孙武的“孙子兵法”声名遂更加响亮。
自此,吴国的威名在诸侯中获得了显扬,南服越国,北震齐晋。吴王阖闾自东南方崛起,称霸中原。
越王勾践公元前年,越王勾践三度发兵攻打吴都。这次采取了围城战。一直围了两年,终于陷姑苏台。吴王夫差派人到勾践的面前要求免死,但未获许,被迫自杀。越吞并吴,国力倍增。随即又挥兵北上,遂开始称霸中原。
因此,勾践不仅是春秋时代最后的一位霸主,背后“卧薪尝胆”的故事,也被后世誉为励志榜样。
#夏天生活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