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之君宋襄公,为何能名列于春秋五霸

当年周武王灭商之后,按照分封制礼法,胜利者不能让前朝的贵族宗室灭绝,因此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周武王去世后,武庚叛乱,被周公旦杀死,然后另封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于今天河南商丘一带建立宋国,准许其用天子礼乐奉商朝宗室,周王室待其如客,因此宋国地位特殊。宋国的爵位也是“公侯伯子男”里最高的公爵。像齐国、晋国还只是个侯爵,秦就更不用说了,只是伯爵还是后来才给的。不过宋国在诸侯国中可不受待见,当时的文人可是常常讥讽宋国人。从先秦的著作中就可以看出一二了,不管是《庄子》还是到《吕氏春秋》,什么揠苗助长、守株待兔说的都是宋国人。因为宋国人是跟其他姬姓国作风完全不同的。西周在岐山发迹的原因是耕地好,所以大部分姬姓国都是很重视农耕的。而宋国为天下所熟知的是经商,这个“商”字,之所以念商,也是由于商朝人善于做生意而得来。所以,现在我们知道,后来的宋襄公成为笑柄,估计也是先秦文人抹黑的原因。说了宋国的历史,我们再看看宋襄公其人。宋襄公素以仁义闻名,这从他年轻时曾经“让国”可见一斑。当时他的父亲病重,按礼法该由嫡长子,也就是宋襄公来继位,可是那时的宋襄公竟说自己不够贤明,要让位于非嫡生兄长目夷,更让人想不到的是,目夷为了躲避宋襄公“让国”,居然从宋国逃到了卫国。当然后来又被宋襄公请回宋国为相。宋襄公继位后,外交上跟随齐国大旗,积极参加“葵丘会盟”,这期间齐桓公曾嘱托宋襄公照顾齐国太子昭,可见五霸之首齐桓公对宋襄公还是很尊重的。而后来宋襄公也确实履行了自己的承诺,齐桓公去世后,齐国陷入内乱,连桓公入葬都没人顾得上,这时太子昭逃到宋国,向宋襄公求救,宋襄公二话不说,向各诸侯国发出通知,请求各国一起护送太子昭回国继承王位。虽然后来捧场的只有曹国,卫国等几个小国,但是宋襄公还是兑现了当年在葵丘会盟时对齐桓公的承诺,带领几国军队一路杀向齐国,帮助公子昭回齐国登上王位。此一事,让宋襄公闻名于诸侯。后来宋襄公想走齐桓公的路线,会盟诸侯而匡扶周王室,但从实力上来说宋国只是一个中等诸侯国。不过宋襄公有两个理由,一是他素来仁义,在诸侯间也有贤名,算是德高望重的人。再一个就是开头说到的宋国地位特殊,按照周朝礼法他以公爵身份统率诸侯也说得过去。当然我们都知道,宋襄公的会盟以楚国背信弃义而收场,再接下来又在泓水之战中对楚国过分仁义而兵败。但虽然如此,宋襄公的会盟,大部分中原诸侯也都到场,等于是承认了他的霸主地位,虽说最后会盟失败,但宋襄公还是可以列为五霸之一的。关于春秋五霸的说法,孟子认为是齐,晋,楚,宋,秦;荀子认为是齐,晋,楚,吴,越。因为孟子讲仁义,标准不以成败论;荀子注重现实,因此主张五霸应有吴越。但是荀子终究没成为儒家正统,后世仍以孟子之说为准。还有一个原因是吴越的所谓霸业并没有得到中原诸侯承认,虽然他们兴盛一时,但在中原诸侯眼中仍是蛮夷之国。现在的主流观点总是说宋襄公是多么迂腐,不懂变通,但宋襄公确实是将仁义贯彻到实际行动中。按照周礼,战场上不能杀死老兵,打猎时不能杀幼兽,诸侯战斗也是先下战书约定时间地点,双方队列完毕光明正大地决战。而楚国也因为背信弃义也为中原诸侯所不齿,为后来的城濮之战被晋国击败埋下了伏笔。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02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