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宋襄公春秋霸主是否名过其实历史上

关于“春秋五霸”历史上出现过多种说法,然而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一种是出自《史记索隐》,该书阐述了春秋五霸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个说法源自《荀子·王霸》,该书记载春秋五霸实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从两书中对比来看,无疑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这三位的霸主身份是得到一致肯定的,但是秦穆公,宋襄公以及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这四位的霸主地位却是存在疑义的,今天我们就来重点介绍下宋襄公其人,是否称的上一代霸主,还是名过其实。宋襄公,春秋时宋国第二十任国君,在位于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据记载,宋襄公的父亲宋桓公临死之际,准备把国君之位传给宋襄公,可是宋襄公却说他的庶兄目夷比自己贤能,国君应该由目夷来做,目夷听说后,坚决不肯接受,还为了躲避宋襄公的让贤,逃离到了卫国,最后没办法宋襄公只得即位做了国君,并且因为这事,宋襄公被世人称作仁义,赢得一片好名声。即位后的宋襄公封庶兄目夷为相,主管宋国军政大权,后来应齐桓公之约参加葵丘会盟,齐桓公素闻宋襄公仁义就把当时的齐公子昭(后来的齐孝公)委托宋襄公帮忙照顾,后来齐桓公死去,齐国大乱,五公子争位,公子昭跑到宋国求助,宋襄公为了完成齐桓公的嘱托,遂派兵护送公子昭回国即位,最后公子昭顺利回国当上了国君,是为齐孝公,而宋襄公也因为这一举动声名鹊起,名动一时了。自从齐桓公死后,霸主之位空缺,宋襄公野心勃勃,也想在这乱世之中图谋称霸,就联合卫、邾、曹、滑等几个小国结成联盟,公元前年宋襄公在鹿地会盟诸侯,并以盟主自居,引得齐楚等国不满,还自作主张的约定秋天的时候在盂地会盟诸侯,宋襄公的哥哥目夷劝襄公带军队参加会盟,宋襄公却说:是我提出来不带军队的,怎能不守信用呢?于是,宋襄公不带军队赴会。后来被楚国早已埋伏好的军队扣押囚禁,最终在在鲁僖公的调停下,襄公才被释放。回国后的宋襄公还没安定下来又听说郑国支持楚成王做霸主,就发兵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国出兵,宋楚两国陈兵泓水。楚军开始渡泓水河,向宋军冲杀过来。目夷说:楚兵多,我军少,趁他们渡河之机消灭他们。宋襄公说,我们号称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等楚军过了河,开始在岸边布阵,目夷说:可以进攻了。宋襄公说:等他们列好阵再打。等楚军布好军阵,楚兵一冲而上,大败宋军,宋襄公也因此受伤,第二年,宋襄公伤痛发作,不治而死。从宋襄公执政的这14年里来看,既没有开拓宋国疆土,也没有让宋国国力增强,震慑周边诸侯,更没有发展武力,唯一的几次对外作战,也仅是打打小国,面对齐,晋,楚这类的大国也只有吃败仗的分,更因为泓水之战落下病根,最终饮恨黄泉,也难怪后世之人对于宋襄公春秋霸主的身份持怀疑,实在是宋襄公也没有做出多大丰功伟业,不像齐桓公为争霸东征西讨,威震诸侯,宋襄公的作为自然就称不上一代霸主。当然除了从宋襄公的事迹来看,春秋霸主的地位有点名过其实外,从时间上看,他这霸主这位也是名不副实,宋襄公的执政时间为公元前至公元前年,而齐桓公的执政时间是公元前至公元前年,从这可以看出,宋襄公有一半的时间是处于齐桓公霸主时代,要知道齐国可是诸侯大国,虽说齐桓公执政后期年老昏庸,但齐国霸主地位可是依然很牢固的,短短几年时间宋襄公带领的宋国有何能力取代齐国霸主地位。再来看另一位公认的春秋霸主,晋文公的在位时间公元前至公元前年,以上三位的执政时间如此接近,从历史角度来分析,也不可能存在连续出现三位霸主的几率。从当时的三国国情和国力来看,齐,晋可是当时国土面积,国力最强盛的诸侯国之二了,宋国不说小国,但决不至于几年时间就可以凭借自身国力同齐晋楚这样的大国争雄,退一万步讲,就算齐桓公之后齐国衰退,宋国短时间内跟齐国耗着,几年的时间也别想耗赢齐国,更别谈取代齐霸主地位,何况这中间还有一个晋国,和楚国在一旁虎视眈眈小编觉得《史书索隐》之所以把宋襄公归为春秋五霸之一,也许它的评判标准是根据宋襄公“鹿地之盟”一事,才做出这种决定的。但显然关于宋襄公为春秋五霸之一的说法,是存在诸多质疑的,历史功过,宋襄公是否名过其实还是交由后世去探讨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0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