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春秋 >> 春秋名言 >> 什么是春秋笔法

什么是春秋笔法

说到春秋笔法,得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春秋》。

《春秋》是指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春秋》,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书《春秋》整理而成,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年)共年的历史。

再解释一下笔法,笔法是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那么春秋笔法就是指《春秋》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然而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不然不会出现春秋笔法这一特定专用名词。它的出现是因为孔子在修订《春秋》时,行文中暗寓褒贬,其中增一字、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故称之为“春秋笔法”。即用简短精练文字,文笔婉转而隐含褒贬意思的写作手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什么意思?意思是说,在编修春秋的时候,应该写的一定写上去,应当删的一定删掉,就连子夏这些长于文字的弟子,一句话也不能给他增删。这是春秋笔法的第一个特点,即用字简练。

在《左传成公十四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意思是说,《春秋》这样的书,用词细密而意思明显,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这是春秋笔法的第二个特点,即文笔婉转而隐含褒贬意思。

因为有了春秋笔法,所以才有了后面的《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所作,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记述范围从公元前(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鲁哀公二十七年)。

但《左传》并不是纯粹地给《春秋》做注,因为《左传》传文比《春秋》经文多出13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最后一件事为三家灭晋),所以《左传》是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当然,解释《春秋》的,不只《左传》,还有《公羊传》和《毂梁传》。

弄明白了这些,我们再来聊聊孔子为什么这样修《春秋》。因为《春秋》是鲁国的官史,面对春秋时代的政治现实对他的压力,他不可能自由地表达,他不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自由地撰写,所以只能采取这种比较隐晦的方法。

《春秋公羊传》里面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闵公元年),是说在记录历史时遇到尊者、亲者、贤者,都应该采用“隐恶扬善”的曲笔,尽量多记有益的事情,不利的即使无法完全舍弃,也应加以隐讳。

所以《春秋》是将明善恶,寓褒贬作为记录历史的首要目的,对于同样的事件,往往用不同的字来表达作者的态度,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因而现代有学者说:“《春秋》的重点不再记录发生了什么事,而人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些事的意义,放在封建礼仪秩序下所展现出来的意义。

换另一个方式说,《春秋》的核心功能是“正名”,找到符合封建礼仪道理的方式将现实事件写下来,传留下来。”(《杨照解读左传》)这和孔子所说“必也正名乎”的价值观念相契合了。

举一些例子来说明一下。

《春秋》鲁庄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相应的传文是:“元年春,不称即位,文姜出故也。”从文字上看,这是《春秋》通例,一个新的鲁君上台即位,但《春秋》的写法没有像鲁桓公元年这样写:“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少了“公即位”三个字,为什么?因为庄公的生母、鲁桓公的夫人文姜,这个时候留在娘家齐国,没有回到鲁国。

《春秋》为什么不提,其背后肯定有什么要隐讳的事情。查历史,我们明白了,因为鲁桓公十八年时,鲁桓公和夫人文姜去了齐国,然而文姜却和她的兄弟,齐国的国君齐襄王私通,而且在初夏时节,鲁桓公接受齐襄公宴请时死在车上。

试想,这样违背传统礼仪,违背封建秩序的事发生,怎么可能光明正大地载入史册?

我们接下来看,在《春秋》庄公元年又记:“三月,夫人孙于齐。”意思是说,三月,文姜留在齐国,放弃了鲁国国君夫人的身份。而在《左传》这样记录:“三月,夫人孙于齐。不称姜氏,绝不为亲,礼也。”史实是什么?就是鲁桓公死了,文姜不回鲁国奔丧。三月时,文姜正式留在齐国,鲁庄公断绝了和她的母子关系,这算是礼。

《春秋》中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所以《春秋公羊传》和《春秋毂梁传》对于《春秋》经文中用字的“微言大义”,都有极详尽的解说。因此,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雍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大概意思是,孔子评判二百四十二年历史中的是是非非,以此作为天下人行动的准则,是用来贬抑天子,斥退诸侯,声讨大夫,以阐明王道。孔子说:“我想把我的思想用空话记载下来,但不如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来表现更加深刻、明显。”《春秋》,从上而言,阐明了夏禹、商汤、周文王的政治原则;从下而言,辨明了为人处事的纲纪,分清了疑惑难明的事物,判明了是非的界限,使犹豫不决的人拿定了主意,褒善贬恶,崇敬贤能,排抑不肖,保存已经灭亡了的国家,延续已经断绝了的世系,补救政治上的弊端,兴起已经荒废的事业,这些都是王道的重要内容。

所以,春秋笔法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政治需要,今天唯物主义史观和历史意识的逐步形成,对于历史的记录无需春秋笔法了,但春秋笔法仍然被一些人使用,用来影射他人,混淆视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