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提问的关键词是“春秋时期”和“春秋”。明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就知道了为什么叫“春秋”了。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指的是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
春秋初期,各诸侯群雄纷争,形成“春秋五霸”,致使周王势力减弱。
春秋中期,各诸侯在战争中倍感疲惫,需要休整。各方聚合在一起召开“弭兵之会”达成协议,战火暂时平息。
春秋后期“三家分晋”,百家争鸣,进入到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全国经过战乱,总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这里要说明的是,那时“国”的概念是各诸侯受封的地域,而不是现在的国家概念。
以上这段“春秋时期”,经历了年。从公元前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在这期间,发生了各诸侯国相互征伐、频繁战争、调停修整、明争暗斗,横行霸权,例如“弭兵之会”;“王子朝之乱”,逼迫周敬王迁居;“百家争鸣”等等,而这些事件基本发生在春秋两季,因此,久而久之,“春秋”一词替代了“春秋时期”这个词。
历史上为什么称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为“春秋时期”呢?这与孔子与弟子们编撰的《春秋》书籍有关。
《春秋》这部书籍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年),一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年)共年期间所发生的大事,这些事大多数发生在春秋之季。而且,这些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时间,与当时历史发展时期基本相吻合,比较客观真实。因此,当时的文人们借用了“春秋”这个词,称这段历史为:“春秋时期”。时间久了,人们说起“春秋”,不用特意指明是“春秋时期”,大家也都会心领意会的。
《春秋》这部书原名叫《鲁春秋》。孔子在整理修订《鲁春秋》时,把书籍名改为《春秋》的。这部书是我国首部编年体史书。这种体例写历史,简明扼要,读者易读易懂。
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为什么叫“春秋”?还有一个原因。“春秋时期”是我国百家争鸣最好的时期。当时各国纷纷都在争写“春秋时期”这段历史。例如周朝写《周春秋》、鲁国写《鲁春秋》、燕国写《燕春秋》等等,大家都在用“春秋”这个词书写自己的“春秋”史。无意中“春秋”成了代词,代表了一年四季。春是播种,万物复苏的季节,含有夏季的炙热和狂风暴雨;秋是收获,万物开始休眠的季节,藏在冬季的天寒地冻,又是多事之秋。可以说,春和秋在一年四季中是最具有代表性。遗憾的是,各国的“春秋”文献只有《鲁春秋》传了下来,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春秋》,其它的都找不到了。这里面最关键的问题是,这些文献中,篇幅最多的是记载了春秋两季所发生的事件,因此,把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的这段历史,简称为“春秋”也是很自然的事了,它代表的就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为什么叫“春秋”?据说还有一个原因。据有关资料记载,春秋时期是以种植业谋生的。人们习惯春耕秋收的生活。春天耕地前要“春祭”,祈祷先祖保佑,有个好收成,秋天粮食丰收,皆大欢喜。当时,人们没有历法意识,春夏秋冬之说,历法观念比较薄弱。一年中只认春秋两季,春天播种,秋天收获。这是农民最朴实的播种与收获的时间观念。
随着历法的普及与进步,夏历和冬历也被引入,在人们的头脑里有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这个概念。然而,春秋两季仍然在人们心目中,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两个季节,再说了人间大事发生在春秋两季有很多。每当人们说起春秋时期这段历法知识时,就会不自觉地用春秋代替了一年四季。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之所以叫“春秋”,皆因春秋在一年四季中具有代表性;《春秋》这部书所记载的大事要事基本发生在春秋两季;人们借用了《春秋》这部书的名字,作为代词专指“春秋时期”;后人借鉴了《春秋》编年史体例续写历史,以“春秋”这个词替代了“春秋时期”;人们用“春秋”词代替“春秋时期”词组来使用,既简明扼要,又易读易懂,很适应于口语和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