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春节,对于四川在外的人来说,有一个好消息,“西成高铁”全线于年12月6日开通运营,标志着这条高铁完全正式开通。笔者的许多四川籍的同事表示,要坐高铁回家,也有许多人打算坐西城高铁来个西安、成都两地游。
“西成高铁”这条高铁途经我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秦岭,为世界首条穿越艰险山脉的高速铁路。把李白所言的“蜀道难”的成都盆地与大巴山、汉中盆地、秦岭、关中平原真正链接到了一起。
西成高铁_图
尤其是位于连接中心的汉中,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的军事要地。既然提起诸葛亮就不能不提“街亭”,街亭之战是发生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争期间,也是这次北伐战争中一场决定性战事。
从汉中到关中,主要有四条道路,自西向东分别为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
秦岭四道中最早的一条是“褒斜道”,是循渭水支流斜水及汉水支流褒水两条河谷而成的一条谷道。这条道最早,但运力不高。
最西的“陈仓道”绕开了秦岭山势最陡峭的部分,相当于转了一个大圈,所以相比于其他三道要远很多,长里,但是也更为平坦。
“子午道”是走子午谷,因这条道正对长安城南,古人将正南正北称之为“子午”,故名子午道。
秦岭四道中最短的一条是傥骆道,它虽是最短的一条,也是四道中最艰险的一条。
秦岭四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_图
年(魏黄初七年,蜀建兴四年),魏文帝曹丕驾崩,太子曹叡即位,关中空虚。年(魏太和元年,蜀建兴五年),孟达和诸葛亮多次通信,秘密答应归蜀。诸葛亮见有机可乘,便决定于年春天大举北伐。
诸葛亮号称由斜谷道攻取郿县,并派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迷惑魏军,令曹真帅主力前去郿县设防;诸葛亮则亲率主力大军,向西出祁山,打算从后面包抄魏军。魏军没有料到蜀汉会突然北伐,而且是走祁山,一下被打个措手不及。一时间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叛魏降蜀,关中震动,魏明帝曹叡更亲身从洛阳到长安坐镇督战,并派张郃抗击进攻祁山的诸葛亮,对此《资治通鉴》记载“乃勒兵马步骑五万,遣右将军张郃督之,西拒亮。”
为了保护大军侧翼的安全,诸葛亮没有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人任先锋,而是任命自己十分赏识的参军马谡率领一支人马,前往街亭阻击张郃的援军。
马谡(年-年),字幼常_图
马谡和副将王平领人马到了街亭,张郃的魏军也从东面开了过来。马谡看了下地形,对王平说:“这一带地势险要,街亭旁边有座山,正好山上扎营,布置埋伏。”副将王平提醒他说:“丞相临走的时候嘱咐过,要坚守城池,稳扎营垒。在山上扎营太冒险。”多番规劝,马谡都不接纳。而是坚持采用兵书上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王平没有办法,只好央求马谡拨给他一千人马,让他在山下临近的地方驻扎。
等张郃大军到后,看到马谡放弃现成的城池不守,却把人马驻扎在山上,包围山上,又断绝山上马谡军的水源,并且大举进击,蜀兵纷纷逃散,马谡只好自己杀出重围。王平此时命自己所领的军队鸣鼓自守,张郃怀疑有伏兵,不敢进逼,王平得以有时间收拾残军,并率领败军撤回。马谡失守街亭后,诸葛亮失去重要据点,进退无据,无法再战,于是迁西县一千多户撤回汉中。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后马谡与将领李盛、张休等人被处死。
街亭之战_图
“马谡失街亭”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关于马谡的失败有多重原因,如魏军兵力占优,张郃作战经验丰富,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数不胜数,关键还是马谡个人指挥能力不行。
刘备说马谡“言过其实”,正是因为他知道马谡作为一个参谋,他只有理论,却缺乏一线实战经验。而诸葛亮因为蜀国内部派系矛盾,才“违众拔谡”,令一个不懂实际打仗的书呆子指挥作战。
这里一直有一个疑问,街亭是一个山口,马谡为什么要上南山呢,守住街亭要塞不就行了?他的任务就是阻援,等诸葛亮大军一到,就是稳胜。
答案,很可能根本就是街亭没有要塞,即便有因为身处曹魏腹地,常年没有战争,也年久失修了。马谡虽然先张郃一步到了街亭,但张郃军兵力众多,马谡自己兵力少。马谡可能想诸葛亮虽然事先让自己只管守城,但自己亲临前线,发现没有城池要塞可以依托,而张郃多是骑兵,如果按原计划入城,没有工事可以依托,很可能被张郃军以一部包围马谡军,另一部骑兵绕开城池继续前进。马谡为了能有效阻止张郃援军,这才打算居高临下,弃城上山。因为根本就没有城,也来不及修工事。
抛开各种原因,马谡失败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往往被大家忽略。那就是“理论丰富、广览兵书”的马谡率军驻守街亭,阻挡张郃的援军,既然街亭没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双方都是远途行军而来,放在今天属于典型的“山地攻防战”,马谡是防守,张郃是进攻。
张郃(?-年)_图
都说马谡是“书呆子”,军事理论丰富,说起来滔滔不绝,连绵不断。
《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马谡)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资治通鉴·卷七十一》:初,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资治通鉴·卷七十》:汉诸葛亮率众讨雍闿等,参军马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言。
《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注引《襄阳记》: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然而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别人来说可能不是问题,但对马谡这样军事理论丰富的人来说,就是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没有理论”。
牧野之战_图
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役都是在中原进行的,如黄帝大战蚩尤的“涿鹿之战”,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还是春秋战国、楚汉相争,都是在中原大地。要不就是与游牧民族在草原上,远征漠北,“封狼居胥,勒石燕然”。
对于中原王朝来说,这里已经是遥远的西部边陲了。
在东汉以前,在山地间战斗已频繁出现,但基本上是利用山地良好的隐蔽性来伏击、袭击,而以山地作依托,进行攻防战斗的却极少见。然而,这一禁例终于在东汉时期被打破了。
建宁二年(公元年),汉廷遣段熲(jiǒng)攻汉阳诸羌,在凡亭山)附近地带大破羌军,“羌众溃,东奔,复聚射虎谷,分兵守诸谷上下门”。羌军试图依靠射虎谷较复杂的地形拒守,作最后的抵抗,并伺机出塞。为了防止羌人西奔,也为了将其一举全歼,一场山地攻防战斗开始了。
甘肃礼县_图
段熲派遣千余人,在西县(今甘肃礼县东北),伐木结成广二十步、长四十里的栅栏,阻止羌人逃散,遮堵羌军的去路。随后,段熲命田晏、夏育等领兵七千,“衔枚夜上西山,结营穿堑,去虏一里许”;又命司马张恺等率三千人上东山,采用夜战之近战、奇袭,对羌人实施夹击。直到这时,没有足够战斗经验的羌军,才发觉射虎谷东、西两侧制高点已被汉军抢占,陷于被动的局面。为了摆脱困境,羌军遂选择西面作为突破口,向西山田晏军发起攻击,派人遮断山上的汲水道,打算困扼田晏军。然而,段颍自率的一支由步、骑组成的机动队,立即出击,羌军不支,退却奔走,东、西山上的汉军趁势而下,冲人射虎谷内,“纵兵击破之,羌复败散。颖追至穷山深谷中,处处破之,斩其渠帅以下万九千级”,胜利结束了射虎谷之战。
据此,野战阵地攻防的组织与实施,越来越受到后人的重视,并由此反省:阵地位置的选择一定要恰当,要选在敌我双方必争的要害之处;阵地构成一定要完善,要既便于独立战斗,又便于相互支援。
这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山地攻防战爆发于年,街亭之战爆发于年,仅仅过去了60年。
街亭位置所在_图
而段颎的事迹记录在《后汉书·卷六十五·皇甫张段列传第五十五》,《后汉书》是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公元年—公元年)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大约创作年代是年——年。《后汉书》虽然写的东汉的历史,创作的年代却在《三国志》之后。
另外,街亭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而且段颎攻羌的“凡亭山”也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射虎谷”在今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秦安县和礼县都属天水市。而且也是一方攻,一方守,守方居上,攻防居下。
所以只有一种可能,军事理论丰富,“好论军计”的马谡压根就没听说过“段颎”这个人,也不知道这里的曾经发生过的战例。
诸葛亮斩马谡_图
在当时也很可能还没有形成“山地”战的理论知识。所有的将领都没有“前例可循”,只有凭自己的随机应变、临机处置。
而且段颎本身就是“武威姑臧人也”,是本地人。而马谡则是襄阳宜城人,又久居蜀中,根本不了解当地的地理气候。又面临“远程奔袭”、“野外无工事依托”、“深入敌境”、“山地攻防”、“敌众我寡”等全新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这场仗是一场没有“经验依托”的战役,超出了马谡的认知范围。
作为对比,王平是打仗打出来的将领,马谡是理论堆积起来的将领。这场仗对于马谡来说,就像要和外星人打仗一样,不知如何是好。如果《后汉书》早诞生二百年,也许马谡就会有另一种选择了。
文:王剑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