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捋一捋,周易,易经和易这几个名字吧。
一、“易经”与易传
从古至今,能够被称为“经”的易,唯有《周易》。
从这个角度说,说《周易》就是易经,一点毛病没有。
问题是,被奉为经之后,就有传。
把易传附在经里面,其实是汉代以后才有的做法。
《汉书.艺文志》里面就说:
《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
这应该是已经把十篇易传算到了《周易》的上下篇里面,所以才有了“十二篇”之多。
更晚的时候,不仅是十篇易传,大量注疏和笺记也都成了经文的附加物,所谓的“易经”篇幅也就越来越大了。
但是,在汉代以前,经是经,传是传,分得很清楚。
帛书《周易》和上博简战国的《周易》,都是纯粹的只有经文,没有传。
有人把那些混在经文里面的易传也笼统称为“易经”,实际是搞不清经和传的分别。
那么,《周易》是什么时候开始,被什么人奉为“经”的?
是从战国时期的思孟学派开始的。
但是,战国时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觉得《周易》是“经”。
比如曾经在齐国稷下学宫三任祭酒的荀子,说到经的时候从来都是五经并提,却绝口不提《周易》。
甚至连《周易》里面的“括囊无咎无誉”,也被他讥讽为“腐儒之言”。
即使到了秦代的时候,《周易》也还没有被当成什么正经的“经”——它被当成卜筮之书,逃过了被烧的命运——至于那些公认的诗书等儒家经典,则被烧得七零八落,残缺不全了。
后来,汉武帝独尊儒术,一堆儒生打出文王的旗号,挂上孔子的幌子,编出圣人文王写《周易》,圣人孔子读《周易》的传说来,这才让《周易》走红起来,还一跃成了“群经之首”。
二、“易”之名
“易”这个字,不仅可以当名词,还可以当动词。
总之,《周易》是“易”这个大名目下面的一个小分支。
汉代的时候,已经笼统地把《周易》的本经和易传都称为“易”。
当然,在战国的时候,“易”也有专门指《周易》本经的情况。
比如《庄子》和《六德》里面,就是把“易”与诗书礼乐和春秋这五经并列,这时候说的“易”,就是《周易》本经。
三、《周易》本经
明确把《周易》这个名字和经文对应起来的,是《左传》。
《左传》里面屡次提到了《周易》之名,而且引用的都是《周易》本经的卦爻辞。
但是,在《汉书.艺文志》里面,居然在《易经》之外,另外提到了三部叫做《周易》的书名!
《周易》三十八卷。
《周易明堂》二十六卷。
《周易随曲射匿》五十卷。
这三部书,被《艺文志》列为“蓍龟十五家”,可见是算命的卦书。
尤其是第一部名为《周易》,与《左传》里面的称呼一模一样!
可是,这两部书不可能是同一本。
因为《左传》里面引用的《周易》卦爻辞,与《艺文志》里面的《易经》完全相同。
而且,我们说过,真正被奉为经的《周易》,绝对不是蓍龟卜筮之书。
所以,《艺文志》里面那部蓍龟十五家里面的《周易》,绝对不是我们常说的《周易》,更谈不上易经。
《左传》里面那位引用了《周易》卦爻辞来卜筮的巫史,估计也是把这两本书弄混了。
真正的易经,很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同名的误会,才逃过了秦火吧。
这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呢?
本文为抱雪斋读易笔记系列文章,欲知前事后事如何,且看上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