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祐元年,时任翰林学士的孙小心翼翼地在面前的碑首上篆下“旌忠”二字,他生怕惊扰了这位已经长眠地下多年的名相,篆书完毕,孙又在碑前长拜许久方才离去。墓碑的主人名叫寇准,此时已经辞世26年。
出身名门,官运亨通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出身名门。不同于上期的李贺,寇准的家庭要幸福很多。父亲寇湘博学多才,受封国公。寇准的聪明才智比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寇准年少时就已锋芒初露,不仅作出多篇诗词佳作,还在15岁就已熟习春秋三传。
和当时多数读书人一样,寇准踏上了科举之路。19岁时,寇准中进士,后来通过皇帝宋太宗的“面试”后,深得皇帝欣赏。在十年内先任巴东知县,而后连续擢升至枢密直学士。要知道,当时的官员考核制度是3年为一期进行考核,而且要综合政绩等多方面因素,寇准在不到十年内就已从地方小官进入国家权力中心,可见宋太宗对此人的重视。
踏入国家权力中心地带后,寇准能言巧谏的性格就显现出来。当时的宋太宗在位日久,皇储却迟迟未定。一方面“烛影斧声”的传言让宋太宗自身的皇位总不显得那么名正言顺,另一方面太祖赵匡胤之子尚在,太宗感觉这个侄子对自己始终是个威胁。
早在寇准进言之前,大臣冯拯曾上书立皇储,但却遭到太宗流放之罚,朝中无人敢言及此事,寇准站了出来。此时寇准刚刚被从外地召回,他在单独面见太宗时,太宗问他立皇储之事,实际上也是在考验,因为皇位特殊性,无论他举荐何人,太宗都有可能从此疏远他。寇准这样回答:“为天下选择国君,不能与后妃、中官(宦官)商量,也不能与近臣谋划;应选择众望所归者立为太子。”太宗听后十分高兴,顺水推舟地立襄王赵恒为太子,并赏赐了寇准。
澶州,危在旦夕!
咸平二年,宋真宗赵恒继位不久,北方强邻辽国趁赵恒立足未稳之际出兵攻宋,高阳关之战,宋军惨败。咸平六年,辽国再次大举南侵,高阳关,宋军二次惨败。景德元年,辽国欲再次南侵,朝野震惊,应朝臣提议,赵恒拜寇准为相。
九月,辽国发起进攻,在遭到宋军定州的阻击后调向东南,一路如入无人之境。朝廷在此时乱成了一锅粥。迁都金陵,迁都成都,纳金乞降,各种消极声音不绝于耳,宋真宗也慌了,在一片混乱中他满怀期待地看向寇准。
“不可南迁!“这一声响彻朝堂。”主张南迁者,当斩。国家危难,你等世受皇粮,不做好为国尽忠的准备,却想着一味逃跑,有何良心?辽军已然人困马乏,如若决战,我军必可战胜这支疲劳之师。为什么要抛弃太庙太社,到楚、蜀这样边远的地方去呢?问题在于人心崩溃了,敌人乘势而入,天下还能够保住吗?”
寇准的话让真宗吃了颗定心丸,同时寇准告诉真宗:为了军队胜利,为了鼓舞士气,必须御驾亲征。怯弱的真宗却仍然想着逃避,但寇准态度十分强硬:为了胜利,必须亲征。真宗无语,毕竟还要指望眼前这个男人的御敌之策,真宗也不想放弃广袤的中原偏安一隅。终于,在寇准的一再催促下,真宗御驾亲征,在路上甚至还有人在劝真宗退守金陵,真宗的内心也在摇摆不定。但在寇准的坚持下,真宗还是抵达了前线-澶州。
澶州城,军民看到圣驾亲临,城内欢声雷动,所有人都气势百倍,准备迎接这位强邻的挑战。在寇准的布局谋略下,军纪严整,气势磅礴的宋朝军队给予了辽军迎头痛击,辽军死伤无数,先锋萧挞览被连弩射中毙命城下,辽军军心动摇,其次辽军千里奔袭作战,粮草不济,最终在战场失利的情况下,辽国萧太后开始谋求与北宋议和。
宋真宗本来就无斗志,听说对方想要议和,赶忙派出使者力求促成此事,最终,又因为朝堂主和派从中作梗,反倒是在北宋答应每年给辽国提供布匹金银的条件下,双方议和,订立著名的澶渊之盟。
直到订立盟约之前,寇准都在制定战略,力求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毕竟此时皇命难违,且在主和派多人的诽谤下,被迫放弃继续进攻。
澶州一战,寇准排除万难,最终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定力促使皇帝北上亲征,使宋军一转颓势,最终将辽国打回了老家。自此,辽国再没向宋朝发动大规模侵略,双方在边关进行友好互市。
此时的寇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危险也在悄然逼近。
嫌隙
回到都城后,因为寇准战前对真宗的“强迫“,真宗已然对寇准生了些许嫌隙。此时的主和派开始火上浇油,王钦若以《春秋》为引暗讽寇准不敬真宗,且以国运为赌注,皇帝为棋子。真宗不悦,开始疏远寇准。而后又以”不敬“为由免去寇准相职,分配陕州知州。
而后丁谓与王钦若等人大搞迷信,逐渐昏聩的真宗开始倚仗小人,丁谓也开始在朝堂掌握相当大的话语权。
但令人意外的是,丁谓此时寇准回朝当宰相。当然,这并不是因为这人突然大义凛然,只是丁谓需要一个有威望的人物在朝堂上做自己的政治傀儡,毕竟搞封建迷信出身的他并不具备雄厚的政治资本。
寇准不可能看不出来,他的门人也劝告他说“此为下策“,但寇准还是去了,也许他心中还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理想,也许他还想重铸华夏荣光。但此时,一张大网已经布下……
客死他乡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溜须拍马“来表现一个人阿谀奉承的谄媚姿态,”溜须“一次正是出自丁谓与寇准的轶事。丁谓在迎回寇准后,想要拉其入伙,在一次宴会上,寇准的胡须沾了些菜汤,丁谓马上起身为寇准擦须。但谁承想寇准不但不领情,反而当场训斥丁谓有失大臣之体。自此,丁谓对寇准怀恨在心。
后来宋真宗昏聩多病,丁谓等人趁机在真宗面前诋毁寇准,这让真宗本来对寇准产生的些许愧疚感荡然无存。在丁谓等人的挑拨下,寇准左迁雷州,并于年,病逝于雷州家中,自此,一代名相,天降大宋的猛人寇准,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寇准像寇准为人并非完美,他贪图享乐,喜好饮酒,京都的宅中常年夜夜笙歌,但寇准为人公正,且精明强干,在寇准担任知县、知州时,百姓安居乐业,以至于在雷州这种荒芜偏僻之地,百姓可以自发为寇准建屋塑像。且寇准在澶州,在国家危难之际,也能毅然决然站出来,挽狂澜于既倒,不知四百年后站在北京城上的于谦,是否和寇平仲一般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