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这个名词大家都知道,然而,“春秋五霸”究竟指的是哪五个人,实际上并没有定论。
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荀卿在《荀子·议兵》中率先提出了五个春秋时期曾经称霸的国君,他们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
阖闾、越王勾践。原文是这样的:“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句践,是皆和齐之兵也,可谓入其域矣,然而未有本统也,故可以霸而不可以王。”
另一种流传较广的春秋五霸版本是唐代史学家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提出的,其中前三位也是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但另外两位霸主则变成了宋襄公和秦穆公。
东汉班固的《白虎通》、西汉王褒的《四子讲德论》、清代全祖望的《鲒崎亭集外编》、以及民国学者朱起凤的《辞通》,都分别列举了几种不同版本的“春秋五霸”。
在所有的版本中,齐桓公和晋文公都位列其中,是无可争议的春秋霸主;其次是秦穆公和楚庄王,各出现五次;再其次是吴王阖闾和宋襄公,各出现三次。
宋襄公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他帮助公子昭继任齐国国君,也曾经组织诸侯会盟,不过他在诸侯中的号召力不强,在与楚国抗衡的过程中更是处于下风。
宋襄公将齐国公子昭送上国君之位,帮助齐国平定了内乱,这些事迹令他在诸侯间积累了一些名望,他想趁热打铁,组织诸侯会盟,确立自己盟主的地位。
鲁僖公十九年,即公元前641年的春天,宋襄公邀请曹国、邾国、滕国、鄫国的国君在曹南会盟。也许是对自己的号召力没有把握吧,宋襄公邀请的这四个国家都是小诸侯国。然而就算邀请的都是小国,也有人不听号令,滕国的国君滕宣公收到信之后置之不理,自己不来开会,也没有派人代为前往。
宋襄公的颜面受到打击,一怒之下派人前往滕国,将滕宣公抓来,关在宋国。
到了夏季会盟的时候,鄫国的国君不知因为什么,惹怒了宋襄公。宋襄公于是命令邾国国君邾文公用鄫子活祭睢水之神,以此来震慑东夷各国。
宋国是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的后代,一直保留着商朝用活人祭祀的习俗。而被宋襄公惩罚的滕国和鄫国都属于东夷,并不是华夏诸国的成员。在春秋时代,中原人认为四方戎狄是未开化的野蛮人,不会对他们平等看待。从这个角度来说,宋襄公把鄫子作为祭品,也说得通。
公子目夷感觉这么做欠考虑,劝阻道:“古时候祭祀所用的牲畜是有严格规定的,六畜不能相互代替,而且小规模的祭祀不可以使用大牲畜。牲畜都不能滥用,更何况是人呢?我们祭祀神明,为了是祈求神明给与庇护,为的是人。百姓是神明的主人,杀人献祭,又有哪个神明敢享用这样的祭品呢?当初齐桓公帮助恢复了三个被灭亡的国家,诸侯因此而臣服。取得了如此的功业,还有人认为他德行寡薄。如今我们在一次会盟上就侵害了两位国君,又祭祀不知所谓的鬼神,想以此来称霸,恐怕难以实现啊,能有个善终就算好的了!”
公子目夷,字子鱼,是宋襄公的庶兄,颇具才能,而且广有贤名。因为担任宋国的司马,所以也被称为司马子鱼。他给宋襄公的劝告非常中肯,奈何宋襄公急于争霸,想尽快树立威信,就没有考虑目夷的意见,一意孤行,还是把鄫子给杀了。
宋襄公立威的手段让曹国的国君曹共公心里有了疏远之意,会盟结束回国后,他就退出了联盟,不再听从宋襄公的号令。
宋襄公见联盟这么快就破裂,当然不痛快,于是在这一年的秋天发兵征讨曹国,包围了曹国都城陶丘。陶丘位于现在的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
司马子鱼,也就是公子目夷再次劝谏宋襄公:“当年周文王听说崇国的国君不修德政,昏愦暴虐,于是出兵攻打,围困了崇国三十天,对方不投降,文王就收兵回师,回国后修明教化,然后再次出兵征讨崇国。他把大军驻扎在上一次出兵时安扎的营寨之中,还没开始攻击,崇国就投降了。《诗经》中说:‘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现在诸侯不听从号令,恐怕是国君您的德行还有所欠缺。自己都还做得不够好,又有什么理由去攻打曹国呢?咱们不如撤兵回去,检讨了自己的德行,等各方面更完善了,再采取下一步行动。”
宋襄公此时根本就不听劝,就是不撤兵。
等到了冬天,陈国的国君陈穆公见曹国一直被围困,不像个样子,于是想出面化解矛盾。
公元前641年冬,陈穆公邀请诸侯们在齐国会盟,缅怀齐桓公的德行,重新建立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宋襄公忙活了一年,并没有笼络几个诸侯国,他的盟主之路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