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组合的过程,发现每块玉石上均各书一篇完整文字,最多者98字,一般为92字。内容基本相同,只是篇首祭祀人的名字不同……书法有的纤巧,有的洒脱,不是一个人的笔法。有的字迹小到0.4厘米,笔锋非常清晰,可知其皆用毛笔书写无疑。正因为每篇文字内容相同,这样对复原其章句就有很大的方便……”
郭沫若在看过朱书标本及张颔文章后,也写出《侯马盟书试探》一文,并首次提出“侯马盟书”一词。文章说,“我认为:这些玉片上的朱书文,是战国初期,周安王十六年,赵敬侯章时的盟书,订于公元前年,距今年……”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田建文告诉记者,盟书即载书,但“盟”语意结盟、盟誓,对现代人来说通俗易懂,因此这批朱书文字后来的通行名称是郭沫若确定的“侯马盟书”,而考古发现这个地点就称为“侯马盟誓遗址”。
侯马盟书成为继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商周时期铜器铭文、战国至汉代竹简以来,中国早期文字的又一重大发现。
古文献记载的盟誓很多,但并没有发现盟誓实物的先例。侯马盟书的出土,是我国首次出土的与古文献相对应的盟誓资料,其重要性非同寻常。
“司空见惯”的盟誓
那么,侯马盟书是怎样来的?它诞生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
田建文告诉记者,盟誓是春秋时期的一项主要社会行为。西周初期实行封建制度,分封了许多诸侯国。春秋以前,天子与诸侯之间,有约定的誓言,但无诅盟。
“春秋时期尔虞我诈盛行,彼此之间不信任,便产生盟誓文体。”田建文说,晋侯与卿大夫结“盟”,结盟内容依照旧例叫作“命”。“盟”与“命”是东周时期的怪胎,如此而已。
据张颔《〈春秋左传〉盟誓表》统计,共有次盟誓,其中晋国参与的就有57次。
盟约还有一套程序,先是主盟人召集参盟人一起到盟誓地点;由盟誓管理者将所要盟誓的内容书写在玉、石片上,每人一式两份;然后平整盟誓场地,挖长方形竖坑;杀牛、马、羊等牺牲,主盟人执牛耳;歃血为盟,宣读誓词;掩埋牺牲和一份盟书,给神灵看,以供神灵监视;将另一份盟书藏于国家专门存放盟书的地方“盟府”,用于必要时查看。“盟府”中的盟书一旦丢失,还要到掩埋地点重新发掘出来,就是所谓的“寻盟”。
“从侯马盟书的内容来看,各参盟人群打击的对象是不同的,打击对象由少变多是侯马盟书形成早晚的一个顺序,也是盟书坑的埋葬顺序,打击的敌人最多达到9氏21家。”专家说,打击对象的不断增加,说明这场斗争的复杂性和敌对势力的强大。
侯马盟书可识别参盟人员人,打击对象人名26个。
侯马盟书形体古雅,变化繁多
56年来,人们对侯马盟书的探寻从未止息。
郭沫若认为是公元前年赵敬侯章与赵武子朔争夺王位之事;张颔、王克林、陶正刚定其年代属晋定公死去的公元前年以后,所以发生的历史事件只能晚于此年;还有学者判断其为公元前年,赵桓子嘉逐赵献子浣之事。
侯马盟书形体古雅,变化繁多,体现出独特的书法艺术特色,并持续引起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