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
公元前年的“夹谷会盟”对鲁定公和孔子来说是一次危险的谈判。因为谈判桌上的齐景公既不愿意退还侵略的鲁国土地,又想迫使鲁国承担追随齐国出兵打仗的义务。为了签下这一纸不平等条约,齐景公甚至预先埋伏了莱人,准备劫持鲁国君臣。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孔子最终破坏了他的计划。那么,一向文质彬彬、以书生面目示人的孔子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从春秋末期的国际大格局来观察,公元前年,发生在齐、鲁两国间的“夹谷会盟”实际上是齐景公施于晋国霸权体系的最后一击。一旦齐国的势力成功楔入鲁国这个桥头堡,那么晋国在东方的战略布局就将失去最后的支点。
虽然晋卿赵鞅此前收容季氏叛臣阳虎的行为激起了鲁国的强烈不满,但齐景公要说服鲁国弃晋从齐,也绝非一帆风顺。《左传》载:
(公元前年)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犂弥言于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偪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闻之,遽辟之。将盟,齐人加于载书曰:“齐师出竟而不以甲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孔丘使兹无还揖对,曰:“而不反我汶阳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左传·定公十年传》
这段记载清晰地表明,齐景公要求鲁国承担的主要同盟义务是:一旦两国结盟,齐国此后对外用兵,鲁国至少要出动乘兵车前往助战。而为鲁定公相礼的孔子则针锋相对地向齐国申索结盟权利:鲁国履行出兵义务之前,齐国必须首先归还鲁国的汶阳之田。
正是“汶阳之田”这个谈判条件,把孔子推到了盟会的三方势力——即齐景公、鲁定公和季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