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你的老师是怎么教你解读的

北京看皮肤病的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qsnbdf/150717/4658077.html

《春秋》开篇第一个经典案例就是“郑伯克段于鄢”,记得应该是初中或高中时的课本上学过,当时老师要求背下来,至于里面包含了什么样的内容自己确实也不明白,这也许就是应试教育的悲哀吧。

最近在读《春秋左传集解》,它是中国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杜预所注,杜预不仅对西晋的统一有大功,对中国文化传承也有不可磨灭的功劳;杜预酷爱《春秋》,据说晚年的杜预基本上是手不离《春秋》,他所著作的《春秋左传集解》、《春秋释例》被后世很多学者奉为圭臬;由于杜预的文韬武略,使他成为明朝以前唯一一位被同时供奉于文庙和武庙的大家。

至于“郑伯克段于鄢”里到底蕴含了孔子什么感情,他在书写这段历史时为什么没有按常规的格式记录。我们都知道,《春秋》是孔子采取了史官所记的简和策上的内容进行统一编整后成书的,许多历史记录在《春秋》成书后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正如《春秋左氏传序》中写的“仲尼因鲁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上以遵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其教之所存,文之所害,则刊而正之”,可以看出,为了明将来之法,孔子将一些历史记载进行了刊正,用以表达新的意义。因此,后世学者研究春秋时,无不以揣摩圣人大义为根本。

这条记录里蕴含了很多内容,以下我们一一分析;

首先,郑,氏,春秋时期,姓和氏区别很大,很多人如果没有突出的功劳是没有姓和氏的,这在《左传》中有明确记载,如鲁国的公子无骇,死后才被赐以展氏;而郑国先君是周王室的宗亲,因为辅佐天子迁都有功,被封在郑,所以天子赐郑氏,以区别于其它诸侯;

其次,伯,古代对男子的称呼往往按“氏+排行”(称外人时所用)来命名或“排行+名”,这个排行就是按年龄大小进行的,主要有孟、伯、仲、叔、季,其中伯是嫡子所用,无论他是否最大,都有这个伯,孟是庶长子所用,其它依据年龄依次使用;因此这里称郑伯说明他是嫡长子;

第三,段,是郑伯的弟弟的名字,死后追封共叔段,造反失败后逃到了共,所以后世就给用共来追封他,叔说明排行老二,这是春秋时期给一个起名的方法,如颖考叔,郑国大夫,颖就是封地;

第四,克,“得俊曰克”,这个字应该用在两国交战的情况下,而此时却用在兄弟相争,纵观整部《春秋》,“克”的案例只有这一个,这里包含了很多层的意思,后面再统一分析;

第五,鄢,是个地名,郑伯造反失败后逃往鄢地,郑伯带兵讨伐;

名词解释清了,我们再统一看下这句话里有什么异常;

第一,称郑伯而不称国君,春秋里对于一国之君的称呼统一使用“氏+公”的格式,不管他是公、侯、伯、子、男哪一级别,如鲁公、宋公等;

第二,段作为兄弟不安分守己,依靠母亲的宠幸不安于臣位,按春秋笔法应该使用以国讨伐的笔法书写,如“卫人杀州吁于濮”,州吁弑君作乱被卫国人杀掉,这才是对于乱臣贼子的记录格式,此处却用兄讨弟的格式明显不符合常规;

第三,段作为郑伯的弟弟,按《春秋》格式应点明他是郑伯的同母弟弟;

第四,使用”克“字太过异常,克表示两国相争,一方国君打败另一方国君,很明显段还不够资格;

总上,这一句话里竟用四个不同于寻常的地方,到底有什么深层次的含义呢?

首先,称郑庄公为郑伯,是讽刺郑伯作为兄长不能提前预防弟弟走向邪路,在发现兄弟要做乱的苗头时就应该阻止他并教育他,这是作为哥哥应尽的义务,而从《左传》中可以得知,郑伯对弟弟是有求必应,分封的土地也不符合制度,大臣们提醒好他好几次,郑伯也不做回应;用杜预的说法就是”讥失教也“;

第二,《春秋》在记录各国内乱时都本着一个条件,一定要彰显出是谁的过错,如臣弑君的案例,如果记录臣的名字说明是大臣的罪过,如果是国君昏庸则不记录弑君人的姓名,这种写法很“毒”啊,这也应了那句话“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此处不指明段是郑伯弟弟,说明错先在于弟弟;

第三,不书弟,段作为弟弟应该顺于兄长,作为臣子应该敬于君,这两样段都不具备所以不书弟;

第四,克,《左传》云”如二君,故书克“,《左传》记载段封于京地,这地方比郑国国都面积大,另外,段不停扩张地盘,增加兵力,起事之时已经非常强大了,真是虽非二君,却强如二君;另外,克还有另外一层深意,只有抓住对方或杀掉对方才能用克记录;而根据《左传》记载,段失败后逃往共地,说明没有抓到他,按《春秋》笔法应该记录“段出奔共”才对;为什么如此记录呢,这其实是为凸显郑伯的意志,郑伯之所以要忍到现在,就是为了找一个机会一次消灭隐患,根本没有打算放走弟弟,正如《左传》记载的“谓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总结一下,我们都知道儒家思想讲究“君义臣恭”“兄友弟恭”,这一段记录很明显就是反面教材;孔子时期,大道不行,孔子转而立言,希望儒家思想可以在将来的社会得到应用,以实现他的理想,所以孔子在整理资料时对于违反人伦关系的地方会进行勘正,赋予新的历史意义,许多不义之事均被孔子记录在《春秋》上,正如孔子所说“知我者春秋也,罪我者春秋也”,读懂了《春秋》就能找到真实的自我。

其实这段话现在看仍有教育意义,我们自己在家庭中、在工作中,对领导、兄弟是不是尽到了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有没有对维持一个家庭和集体的团结做出自己就有的贡献,我们在抱怨别人的时候更多的应该考虑自己,而不是想着逃避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