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本来就是语文课本里那个潇洒飘逸的形象吗?
我们以为是,但事实却是在谁人都不知杜甫长什么样的情况下,年由现代水墨人物画家蒋兆和先生所作,而且原型还是他自己。
诚然如杜甫很忙的“网红“杜甫的肖像都存在着误解,也足见这种心理现象是多么地普遍了。
刻板印象与我们形影相伴
刻板印象,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人们通过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形成起来的对于某一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
一开始,刻板印象主要是人们对他人的自然特征方面建立起来的比较系统的观念,比如人们的性别、种族和外表吸引力这三个方面将人进行分类。比如南蛮、北夷,哪的人勤快,哪的人顾家等等这样的对这一类人的归类总结。
后来,刻板印象被泛化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对一些知识传承下来的误解。
在春秋战国的相关知识里,就存在着以下我们所熟知“知识“的误解:
“金木水火土“的顺序×《春秋》是孔子写的×炼丹的“道家“让自己长身不老×《易经》是算卦的意思ד法家“是制定严酷刑法的×这些在漫长的历史中,在人们的言传身教中留下的刻板印象,很多人自认为就是它们原本的样子,但细究起来,却是已经偏离了其原本的意思。
今天,让我们来进行寻踪究典,还其本来面目。
“木火金水土“的四季观很和谐
我们对金木水火土的顺序习以为常了,张口就来,但看了董仲舒的“五行”顺序后,我决定路转粉了。
他在《春秋繁露》里,将“五行”顺序定为“木、火、金、水、土”,前四个各主管一个方位和四季中的一季:
木——主管东方和春季;火——主管南方和夏季;金——主管西方和秋季;水——主管北方和冬季;土——主管中央,且扶持木、火、金、土。
惊讶,好有道理啊有木有?!春天万物复苏,可不就是木嘛;夏天特别热,像南方一样,火无疑了;秋天呢是金灿灿收获的季节;冬天水凝成雪……而这一切的四季变换,都需要植根于我们热爱的大地——土。这个“木、火、金、水、土“真的是毫无违和感,爱了爱了。
《春秋》写的是孔子的家乡却与他无关
孔子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也还没有被奉为圣人,但后来随着儒家的发展壮大,丰功伟绩也便多了,比如孟子也以为“孔子惧,作《春秋》。”所以无论是他,还是后面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家”都特别重视《春秋》,从董仲舒著作题为《春秋繁露》可见一斑。
到了汉朝,经过秦朝的战乱纷争,当时的统治者想让人们休养生息,所以将统治思想由秦朝的法家而改为儒家。当时儒家和其代表孔子便受到了无尽尊崇,孔子不仅由第一个私人教师变成了第一个国家教师,甚至还在汉朝一度被尊为“神”,所以,孔子作《春秋》一事也便人尽皆知。
其实,《春秋》是孔子的家乡鲁国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并非孔子所著。
“道家“是哲学,”道教“是宗教
“道家”是以老子、庄子等为代表的道家学说的集大成,是一种哲学,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教人“无为”以顺乎自然的。
“道教”则是一种宗教,历史上确实有炼丹这种事情,传说中火药就是道家弟子们炼丹时发明的呢。炼丹干什么呢,当然是想长生不老了——当然,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科学探索精神。我们知道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过程,这种想要长生不老的期望,其实是来寻求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的,是反乎自然的。
“道家”的此道,非“道教”的彼道,你记住了吗?
《易经》其实有三意
著名的《周易》,就是我们常说的《易经》,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被列入“六经”(分别为《诗》、《书》、《礼》、《易》、《春秋》),一度被认为是群经之首、众道之源。
《易经》中因为有“经”,即我们常说的卦象,所以就被人们以为算卦就是易经的全部。
但其实,除了“经”外,还有“传”和“学”两大块内容,是包含着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记录,有农业、渔业、牧业、手工业、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可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四库全书·经部·易类小序》)。
所以,《易经》的意思更广阔,“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易纬·乾凿度)。
包含三个意义,
1.转化、变化2.容易,简单3.不变转化、变化指宇宙的各个事物,后两点容易、简单、不变指事物的道和遵循的原理。——孔颖达《周易正义》卷首引
“法家“是搞政治和管理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局变化多端,诸侯通常打不定主意怎么办,刚好有一些很有能耐的“法术之士”出场,成为了诸侯相信的顾问。
他们安抚国君说你不必啥都会,只要把权力高度集中到自己手里就好了,别的事就是顺利成章的,照我们的做肯定能治理好国家。后来,他们将这些法术理论化,变成了“法家”的思想。
“法家”其实并不是制定法律的,虽然有一个字相同吧,但其实真的是搞政治的,是组织和领导的理论和方法。(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并且难能可贵的是在先秦那个时候,法家就有了发展的眼光来看事物,充分认识到了时代的变化,并且建议用全新的方案来应对全新的变化,比如用“守株待兔”的故事来告诫不要因循守旧,而要顺应历史的滚滚车轮。这一将历史看作变化的过程,虽然在我们现在看来,是一种真理似的、众人皆知的“刻板印象”,但在当时其它各家都在“历史退化论”的时候,“法家”实在是极具创新性的思想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