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讲宋襄公的故事,春秋第一霸齐桓公去世了,他的霸业也就结束了,事实上从管仲去世开始,齐国的霸业就开始摇摇欲坠,齐桓公最终被自己宠爱的臣子和儿子饿死,这就是一代霸主的结局。历史凡是称霸的人,很少有善终的,齐桓公的遭遇,我们觉得很不幸,但是其实这只是众多这种人生悲剧故事之一,历史以后还有更多的齐桓公悲剧,这几乎就是霸主们的宿命。春秋第二霸随着齐桓公去世,一个新的问题出现:谁来接替霸主位置?司马迁的《史记》中评出了春秋五霸,按顺序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般认为这是最权威的一个说法,司马迁说第二个霸主是宋襄公,接替齐桓公霸主位置的是宋襄公。在《史记》中,司马迁是把宋襄公当正面人物来写的,写的非常高大上,以至于在司马迁眼中位列春秋五霸第二位。实际上春秋五霸,这是后人评比出来的,在春秋的当时,是没有人评比的。明朝也有一本书,叫《东周列国志》,同样记载了春秋的历史,但是在这本书中,作者冯梦龙认为宋襄公不配当霸主,他认为宋襄公是个糊涂的笨蛋。而实际上《史记》和《东周列国志》中记录的关于宋襄公的故事是一模一样的,但是最后两个人得出的结论却是截然相反,一个认为宋襄公是霸主,是英雄,另一个认为宋襄公是个糊涂的人,是个笨蛋。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反差呢?只是两人讲故事的观点不同吗?其实这背后还有更深的原因。那就是从司马迁到冯梦龙,从汉朝到明朝,我们中国人的思想已经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转变,这个转变这才是宋襄公从英雄变成笨蛋的原因。宋襄公没有变,他的故事没有变,是我们的价值观变了,这个有趣的转变其实也发生在你我的身上。宋襄公的故事关于宋襄公的第1个故事,是讲宋襄公的国君之位是怎么来的。宋襄公的老爸去世的时候,原本是把国君之位传给宋襄公的哥哥目夷的,但是哥哥目夷觉得弟弟比自己更优秀,为了宋国的未来,哥哥就没有继位,而是把国君之位让给了弟弟,就这样弟弟继位成为宋襄公。宋襄公和他哥哥的故事,同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很像,哥哥把君位让给了宋襄公,鲍叔牙把齐国相国的位置让给了管仲。后来,管仲当权的时候,鲍叔牙没有捞到任何好处,甚至管仲临死跟齐桓公说别重用鲍叔牙;而哥哥目夷呢,弟弟当国君之后,经常不听他的,经常顶撞哥哥,甚至于呵斥哥哥,哥哥也没得到回报。不同看法的背后就是这么一个让位的故事,司马迁认为哥哥做的对,正是哥哥的让位,让宋襄公带领宋国走向富强。而冯梦龙则认为,哥哥目夷不应该让位给笨蛋的宋襄公,哥哥目夷的让位是不对的,不值得提倡和鼓励。同一个故事,在两个人心中却是不一样的结局。我们不能评价谁说的对,谁说的错,这两个人,一个历史本纪的开山之人,一个明代的小说巨匠,以我们这个水平,是没有资格评价他们的,而且对宋襄公的评价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不应该有标准答案。司马迁生活的汉朝紧挨着春秋战国,而且他出生在贵族世家,在他心里是有贵族情结的,在司马迁那个年代,还能看到一些贵族精神的影子,所以他认为这种让贤,这种谦让是一种贵族精神,包括宋襄公后来的事情中,司马迁都认为是春秋贵族精神的表现。但是到冯梦龙的那个年代,我们很难看到贵族精神了,当时的四大名著里描写的也都是算计和市侩,再也没有春秋时期那样荡气回肠的故事。无私和私心我们已经不做贵族很久了,不知道是从哪一个时代开始,我们中国人开始相信有私心是正常的,我们越来越相信一个人表现出的私心才是真的,无私都是假的,所谓的无私,只不过是套路更深,我们看不出来的私心,是更大的私心,无私都是更高明的私心扮演的。你就问问自己,你相信有无私的存在吗?好人永远想不到坏人有多坏,那谁能看出坏人的坏呢?当然是更坏的人。管仲就是个自私的骨髓的人,和鲍叔牙一块做生意,都要自己多分钱,去打仗,冲锋在后,逃跑在前,所以他能看透齐桓公看不透的三个宠臣:易牙、竖刁,公子开方,齐桓公以为这三个人都是自己的心腹,都对他非常爱戴,但最后就是这三个人把他饿死的。而管仲却能准确的看透这三个人的私心,是因为管仲私心更重,这几个江湖小混混在管大爷面前都是小巫见大巫。有时候我们能看出别人在我们面前表演,扪心自问,那是因为我心中有这些伎俩,比他们私心更重,管仲一生的行为其实都在告诉我们天下最大的私心就是假装仁爱,管仲带领齐国做出了那么多“仁爱”的事情,什么尊王攘夷,什么存亡续断,其实这背后都是有故事的,都是包装成仁爱的私心。在咱们今天的人的眼中,鲍叔牙和宋襄公的哥哥都太傻了,国君之位和宰相之位都能让给别人,简直傻到极点,如果换成你,你会让吗?说真心话,我是不会,我相信如果你是诚实的,你的答案会和我一样。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的价值观,距离春秋时期拥有贵族精神的人们的价值观,已经变化了很多。我们已经太自私,我们的心里已经容不下一个贵族,谁也别装孙子,你就问自己你会做鲍叔牙还是管仲?你是做宋襄公还是哥哥目夷?遇到这种事情,我们一定会用一个词来掩盖自己的私心:当仁不让。仁爱但是这其中的“仁”是仁爱吗?不是,这个“仁”是管仲所说的“仁”,但却不是尧、舜的仁。这个仁就是包装过的私,我们今天人嘴里的仁,是天下最大的私,不是吗?在我们的社会里,公不是私的对立面,公是包装过的私,是站在同一边的。在孔子那个时代,孔子、孟子这些人他们周游列国无非是到处宣讲贵族精神,他们所说的周礼,所说的一切,其实总结在一起,就是一种贵族精神,但遗憾的是他们口中的这些贵族的精神,这些公,这些无私,流传到我们今天,就只剩下管仲的“仁爱”了。贵族精神让位,让贤,这在尧、舜的时代,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他们没有把自己的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他们认为王位应该传给更优秀的人,为的是将国家带向更好的未来,他们的心里有这种贵族精神,他们坚信有比自我更大的追求,所以他们被后世奉为圣贤。从司马迁和冯梦龙对同一个故事的不同看法,我们也可以看出历史从来都不是一个标准答案,真正的历史就跟我们的生活是一样的,每一个人都是善恶的综合体,因为视角不同,我们在一个故事里是好人,在另一个故事里,在另一群眼中就是坏人。历史的本来面目就是这样的,因为立场不同,价值观不同,每个人眼中的历史都不一样,而标准答案的历史,给出一个简洁的善恶,会让我们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每个人在看到历史的很多面以后,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选择,这是对历史的思考,不盲从,不固执己见,不因为大家都坚信的真理而人云亦云,我相信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应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历史,只要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都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是自己的选择,这就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你的思考是什么呢?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