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网站vip会员账号 https://news.360xh.com/202109/23/66346.html用八个字总结春秋霸主晋景公的一生,那就是“生得勇猛,死得窝囊。”在惜字如金的史学典籍《左传》中,晋景公的结局被写得既悲伤又搞笑,既带着宿命色彩又无比讽刺,不仅“死得窝囊”,而且相当奇葩。一、刚猛有为的雄主之后晋景公本名姬獳,他的爷爷是文治武功卓著、名列春秋五霸第二位的霸主晋文公。不过他父亲晋成公完全没有继承上一辈的雄风,晋国在晋成公手上变得内忧外患,等到公元前年晋景公接手时,整个国家就是一个烂摊子。当时的晋国的卿大夫赵盾作为三朝元老,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赵氏家族权倾朝野,晋国王权几乎已经沦为赵氏家族手中的傀儡;而晋楚之间的争霸拉锯战,已经持续多年,隔三差五地打仗也使得晋国国力早已衰微,周边的其他诸侯国都在虎视眈眈;晋景公继位后,面对内外交困的境况,没有退缩。他先借助大夫屠岸贾之手灭了赵氏一族,只漏掉了“赵氏孤儿”赵武,史称“下宫之难”。这一场杀戮之后,晋国政权被牢牢掌握在了景公手中。收拾完国内,晋景公开始全力对付外敌。接连在“柳棼之战”,“颖北之战”中,击败了楚庄王率领的楚军。终于在晋景公攘外安内双管齐下的操作后,晋国渐渐恢复了往昔雄风。单从数量上说,晋景公在位期间打得仗一点都不比先辈少,包括与楚国之间的邲之战(前年),与辅氏的大战战(前年),还有对齐国、郑国的讨伐等等。但晋景公懂得知人善用,有容人的雅量。他本人对待战争,也胜不骄败不馁。公元前年,在邲之战失败后,晋景公冷静沉著,既不自乱方寸,没有大肆对内部问罪;对外也没有急于雪耻而盲目出兵。充分吸取了失败教训的晋景公,在公元前年又派兵,在伐蔡攻楚破沈之战中攻入楚国本土,使楚国霸业结束,报了当年之仇。所以整体上来看,晋景公在争霸战中是胜多败少,晋国的军事实力也在战争历练中逐渐得到增强。晋景公在国家治理方面也是既有霹雳手段也显菩萨心肠,既靠武力克楚制霸,也在外交上也联吴制楚,这也是晋国最终能打败楚国的根本原因。二、离奇至极的意外之死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晋景公这样一位能文能武的雄主,最终却以最奇葩的死法结束了称霸一方的一生。公元前年,晋景公突然生了重病,卧床休养期间总是做一些相似的噩梦。梦中老是有同一个披头散发的恶鬼纠缠他,哭喊着要报仇,经常在睡梦中被吓醒的晋景公心有余悸不堪其扰。晋景公当时还是相信巫术的,他知道桑田那边有一位巫人(史书上称为“桑田巫”),就把这巫人召了来。这位巫人通过一番占卜,认为晋景公的病是因为有两个鬼魂在作祟。那就是先前被晋景公杀死的两个晋国大夫赵同和赵括的鬼魂。说得一套一套的,不但巫术久治不效,桑田巫却告诉了他一个更沮丧的消息:“大王,你可能吃不到今年的新麦子了。”就是说晋景公“月内必死”。景公大怒,把桑田巫轰出了宫,但他也在这接连的打击下一病不起,不得不去向隔壁秦国求救。因为当时秦国文化、经济比较先进,医学也处于领先地位,有‘秦多名医’之美誉。其中医缓、医和便是名医代表。秦桓公就派出了医缓前来给晋景公治病,在等待医缓的时候,晋景公又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的疾病变成两个小孩。一个说:“要来的那人可是良医呀,恐怕会伤到我们,需要逃跑吗?”另一个则说:“我们在肓之上,膏之下,他能将我们怎麼样?”医缓来后,一番诊治,直言晋景公已是病入肓膏,没得救了。(这个故事后来就演变成了成语:病入膏肓)。没想到名医诊断结果和自己的梦境一模一样,虽然被“通知病危”,晋景公对医缓还是无比感激和崇敬,盛赞医缓是个良医,并重金酬谢,送良医回国。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不久之后,新麦子就下来了,晋景公很想吃麦做的饭,令人献上新麦。同时他觉得桑田巫实在可恨,就派人再把他抓来,专门看了看刚刚做好的新麦饭,然后将其杀掉出了一口恶气。晋景公正准备开心吃饭时,突然感到腹内一阵胀痛,便急急忙忙奔向厕所。也不知道是跑得太急,还是脚下打滑,一代霸主竟然“扑通”一声掉进粪坑,被活活淹死死了……将食,涨,如厕,陷而卒。这个荒唐的故事竟然还没有完,晋景公的一位宦官那天早上也做了一个梦,他梦到自己背着晋景公一步步走到了天上仙境。所以那天中午他一听说晋景公掉进了粪坑淹死了,便不顾一切地跳下去把景公背了出来。结果竟然被安排给晋景公殉葬了……可见,没事真的不能随便做白日梦啊!三、荒谬背后的真实原因《春秋》三部曲之一的《左传》(作品原名为《左氏春秋》),作为儒家最著名的经典之一,可是一向以微言大义著称,甚至还被两晋名臣贺循盛赞为“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其文风在史学上也极负盛名,被后世高山仰止的“春秋笔法”,既惜墨如金,又入木三分。这样一部编年体经典史书,为什么要用相当大的篇幅写晋景公的结局呢?又是噩梦又是巫师的,几乎称得上是一段鬼怪妄谈了。且不说这件荒唐的事真实度如何,单就把这样的事情完整地写进《左传》,就值得人反复琢磨了。更为诡异的是,《左传》中的用字其实是有严格的标准和规律的,对于死的说法根据人物身份不同是严格区分的: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不禄,庶人曰死。晋景公可是一代诸侯,而是是相当有作为的雄主,为什么他的死在《左传》中用的却是“卒”?按规律不应该是“薨”么?“卒”可是大夫的用字啊!这就说到了赫赫有名的“春秋笔法”了。参照《左传》其他人物的记载,不难发现,所有被认为行事做派不合礼法、对鲁国不敬和品德低下的人,在书中都被写得比较反面。比如开篇那句“元年春,王正月”,它自己解释说“不书即位,摄也。”也就是说隐公是替桓公摄政,并不是正经的国君,此处不言即位,是符合礼的要求的。还有中学课本上要背诵的篇“郑伯克段于鄢”,公叔段是郑伯的弟弟,但是标题里没有写“克弟”,意思是说公叔段的所作所为“不弟”(不配),也就是不守做弟弟的本分。用“克”而不是“伐”,说明两人地位事实上相等,也就是说段当时已经形同国君。这样的例子在18万字的《左传》中比比皆是。通过这些旁证,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左传》对晋景公这个人的评价,是负面的。那这个“负面评价”,所为何事呢?这就得说到《左传》的作者以及作者的国家了。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这样叙述了《左传》的来历:孔子根据自己的见闻口述给自己的七十二弟子,鲁国的君子左丘明担心孔子的弟子们各持异端,各执己见,不够客观,于是按照孔子的言论,整理编写写成《左氏春秋》。不管是孔子还是左丘明,他们都是鲁国人,整部《左传》也是站在鲁国的视角去记录的。站在鲁国的角度去看晋景公,是敌是友就比较明朗了。关于晋景公和鲁国的恩怨,《左传》中大致记载了这么两件事情:一是在晋景公十二年,鲁成公到晋国访问,晋景公态度十分不敬;二是公元前年春,晋景公为拉拢齐国,派出大夫韩穿出使鲁国,劝说鲁国将汶阳之田还给齐国。汶阳之田是六年前鞍之战后,晋景公从齐国要回来的战利品。值得一提的是,汶阳之田原本就是鲁国的土地,鲁国和晋国联合在鞍之战打败齐国,这块土地在晋景公的干预下物归原主。现在,晋国又强迫鲁国归还汶阳之田给齐国,这样出尔反尔的操作,让鲁国愤怒,也让诸侯不齿。事情到了这里,一切就不言而喻了。晋景公虽然英雄一世,但他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所以只好最终留给后世的“臭名昭著”(淹死在粪坑)多于英名远播了。真是哪个时代都不敢轻易得罪文化人啊!《左传》还有一个伟大的地方,是几乎每篇文字都会给我们贡献几个经典的成语。比如死法奇葩的晋景公的“病入膏肓”,而左丘明在写他的“恶搞结局”时,心里一定想的是“多行不义必自毙”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