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成语故事番外篇3春秋风度

国学成语,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今天的国学成语故事还是继续按“暂停键”,讲几个春秋时期的几位名人和无名氏的感人故事。春秋是这样一个时代,虽然礼崩乐坏,但绝大多数还是人心淳朴、古风犹存,耍奸使诈的不是没有,但是相对战国及以后的朝代,还是少之又少的,借鉴“魏晋风度”一词,我把它叫作“春秋风度”。(一)邾文公利民而迁都春秋时期,在今山东邹城一带有一个小诸侯国——邾国。公元前年,邾国的第十任国君邾文公(曹姓,子爵)决定迁都绎(今邹城东南纪王城)。这么大的事,当然要占卜一下,占卜的结果吉凶参半,“对百姓有利但对国君不利。”邾文公还是决定迁都,他说:“如果对百姓有利,也就是对我有利。上天生育百姓并为他们设立君主,就是为了给他们利益的。百姓得利,我也在其中。”左右随从劝告说:“如果不迁都,你就可以延长寿命,为什么不呢?”邾文公说:“我活着就是为了抚养百姓。生命的短长,是偶然因素。既然对民众有好处,那就迁都,没有比这更吉利的事了。”于是,邾国迁都于绎(峄山之南)。当年五月,邾文公逝世。峄山之阳地理形势优越,易守难攻。周围河流纵横,适于农业生产,而且还使得邾国远离了战乱威胁,人们开始安居乐业。赞:邾文公是一个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国君,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左传·文公十三年传》(二)子罕以不贪为宝宋国的卿大夫子罕是宋国的司城(即司空,宋国的建设部长和军委后勤部长)。一天有人求见子罕,奉上一块美玉,子罕不要。来人说:“我让懂玉的专家看过了,是一块好玉,所以才来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婪作为宝物,你把玉石当作宝物。我如果接受了玉石,咱俩就都没宝物了,不如各有其宝。”来人磕头说:“我带着这宝玉回乡,半路上一定会遭遇不测。之所以要把宝玉送您,是想请求免于一死。”子罕于是把献玉人安顿下来,请工匠将玉石精心加工后卖出,献玉人富有了,子罕才送他回家。赞曰:不贪为宝,千古佳话。斯人已逝,万古流芳。——《左传·襄公十五年传》(三)郑商人有无功不受禄晋楚邲之战中,晋国大将知罃(荀罃)被楚国俘虏。公元前年,也就是邲之战10年后,晋楚两国关系开始缓和,晋国提出用楚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体送还楚国,换取知罃回国。《左传》说,当时荀罃的老爸荀首已经是晋国的中军副帅,所以楚国答应了。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古来如此。还有,在楚国当俘虏期间,荀罃无时无刻不盼望回到祖国。有一次,一个叫有的郑国商人听说了他的心愿后,打算帮他出逃。办法是:把荀罃藏在口袋(褚)里偷偷运出楚国。结果计划还未实施,楚国就放走了荀罃。后来商人有到晋国经商,荀罃听说后,待如上宾,就像确实救了自己一样。但有很不安说:“我没有那样的功劳,敢有这样的实惠吗?我一个小人物,不可以败坏君子的名声。”于是,商人有去了齐国。点评:打着灯笼找不到的关系,就这样亲手葬送了。换个时代,该商人或成为亿万富翁。(四)栾盈家臣舍命从主人前文曾经提及,晋国中军主帅栾书的后人栾盈被驱逐后遭遇了灭门之祸。此事发生在公元前年秋天,栾盈被驱逐后,逃奔楚国。执政的正卿范宣子下令说,栾盈的家臣不得跟随,否则格杀勿论,陈尸于众。但是栾盈的家臣辛俞却跟着逃亡,被执法官抓住,献给了晋平公。晋平公问他为什么明知故犯。辛俞说:“我是遵纪守法的人,不敢违抗法令。执政正卿说不要跟从栾氏而要跟从国君。这是要求我们必须听从君主的。还有我听说,三代为大夫家臣,事之如国君。我们家从我祖父开始就侍奉栾氏,因此不敢不以侍奉君主的方式侍奉栾氏。”晋平公一听很高兴,打算留在自己身边,辛俞不答应。晋平公想送他一份厚礼,辛俞也坚决推辞,说这不合事君之道。晋平公看出辛俞不能为自己所用,就很惋惜地放他走了。赞曰:疾风知劲草,患难见真情。舍命跟从落魄的主人。面对高官厚禄而毫不动心,古之君子,令人万代景仰。国学经典欣赏:荀罃之在楚也,郑贾人有将置诸褚中以出。既谋之,未行,而楚人归之。贾人如晋,荀荦善视之,如实出己,贾人曰:“吾无其功,敢有其实乎?吾小人,不可以厚诬君子。”遂适齐。——《左传·成公三年传》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左传·襄公十五年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