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礼仪之争到生死相搏春秋与战国究竟是怎样

就像“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所描述的,中国历史可以分为多个时期。其中,东周时期又可细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尽管两者在时间上有交叉和延续,但从政治体制、经济形势、战争态势等方面来看,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有着显著的区别。

一、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

公元前年,周平王东迁雒邑,标志着春秋时期的开始。

在西周初期,周天子的权力还很强大,诸侯国对周王室表面上服从和尊重。

但自从景王、悼王时期,周王室国力衰落,政治混乱,东方各国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春秋早期的鲁国、齐国、楚国、晋国等国开始与周天子抗衡,称霸一方。

周天子的权威不断下降,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战争频繁发生。周平王东迁之后,标志着春秋时期的正式开启。

在这一时期,诸侯国之间主要是通过不断的连绵作战争霸天下。战争规模不大,时间不长,也较少出现决定国运的大战。各国君主通过不断的小规模战争,来显示自己的实力。他们占领一些城池或村镇,更多时候是为了要挟对方臣服,而非完全吞灭对方。

周平王AI生成像

春秋时期的战争还比较文明,讲究礼仪,不会追杀败军,也不会重复伤害降敌。战俘也会受到比较仁慈的对待。

可以说,春秋时期的战争更像是一种政治表态,而非残酷的杀戮。这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有密切关系。

在春秋早期,各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农业以人力为主,生产工具以青铜器为主。各国提取农民进行战争的能力有限,不可能组建出大规模的职业化军队。

另一方面,各国也无法从农业中获取更多财富来打仗。所以当时的战争是贵族之间的较量,不会全国动员。

战败一方只要交出一些青铜兵器,就意味着实力大减,难以再战。因此,胜方也不需要彻底消灭对方,留一口气即可。

二、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战国时期开始于前年,结束于前年。时间上与春秋时期有大段的交叉。

但从战争态势和政治体制来看,战国时期与春秋时期有着本质的不同。

战国时期,各国的经济力量空前增强。铁器的使用增加了农业生产力,更多人脱离农业,可以从军。各国君主纷纷用重金笼络人才,进行变法与强国。在这种国势鼎盛的背景下,各国为争夺霸主地位,爆发了激烈到残酷的战争。

战国时期的战争不再是有节制的政治表态,而是彻彻底底的消灭之战。各国使用大规模而很难补充的铁制兵器互相残杀,动员全国人口参战,常常是九死一生。战败国的城池会被夷为平地,国民会被杀绝。这是一场没有理性可言的嗜血比拼。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著名的楚国名将白起用残酷手段消灭数十万赵军俘虏。可见,战国时期的战争更像一次次残忍无情的屠杀。

这是因为,战国时期的各国国力已经空前强大,有能力进行残酷战争。而且战败的惨痛代价,让各国只能认真对待每一场战争,必须战胜。如果放过对手,对手可能会卷土重来。所以必须将敌国消灭得一干二净,才能确保自己的安全。这种你死我活的态势,导致了战国时期极端血腥的战争状态。

三、春秋战国区别的启示

通过对比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战争状态,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历史启示:

首先,当一个国家或群体的实力增强时,其外部扩张的欲望也会增强,导致对外关系趋于激烈对抗。这是一种几乎普遍的社会规律。

其次,文明的表面下,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从未消失。当各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时,礼仪文明很容易崩塌,暴露出人性恶的一面。但即使在春秋时期,小国遭遇的命运也同样很惨。

所以我们不能过度理想化文明的作用。

最后,和平往往建立在相对力量平衡的基础上。如果某一方面优势太大,和平就会被打破。所以维护长期和平,需要各国保持战略互信,而非尔虞我诈。

历史并不总是向前进步的。

我们必须审视历史,吸取教训,时刻警惕人性中的黑暗面。只有团结互助、相互尊重,人类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