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纸张发明之前的书籍,人们一般会想到一卷卷竹条或木片制成的简牍,士人们手捧着这些笨重的文书在昏暗的油灯下苦读,当时的书籍之贵重稀少远超今人想象。在竹条和木片上用小刀刻画或直接用毛笔书写,是先秦时人们主要的文书记录和保存方式,但是这种方式最早起源于何时却有很大的争议:有人它在认为商朝就已经采用,当时正规的官方文书已经用竹简木牍来传播,甲骨文只用于祭祀现场;有人认为它出现在西周时,是周王室和巫史阶层垄断的工具;而更多人认为它在春秋时才开始出现,战国早期才在各诸侯国普及。
从考古发掘的结果来看,不要说商朝,能够确认为西周时的竹简也根本没有,偶尔发现的推断为春秋晚期的竹简也饱受质疑,而且这些竹简仅是寥寥无几的几段残简,文字模糊晦涩、很难确证。相对来说发现较多、成卷成册的竹简只能追溯到战国早期,而且这些战国竹简中来自南方楚国遗存的占了很大的比例。那么问题来了,春秋乃至更早的时候,诸夏是不是真的广泛采用了竹简或木简来记录文字?如果是的话春秋竹简为何不见踪影呢?
我认为竹木简的发明不会早于西周,很可能在西周晚期甚至春秋早期才出现,更早时期的文字不是镌刻在青铜器等金属器皿上,就是刻写在类似石鼓之类不易损坏的材料上。西周早期还没有大规模的文书管理的需要,而王室对文字的垄断也比较看重,诸侯中通晓文字的人不多,这些笨重的器具刻写文字就能勉强保证文化传承不至于中断了。而到了平王东迁后,周人贵族和巫史大量流失到各诸侯国,这让文字扩散得很快,各国可能在此时才开始拥有了记录自己历史的史官,此时竹简之类轻便廉价的材料才应运而生了。
不过春秋时的竹简书籍还是主要被诸侯国宗室贵族所掌握,而且除了记录本国史料以外,其他书籍少得可怜,私家著述可能在春秋晚期才开始出现。春秋时期竹木简文书的稀有导致它们很少能够成功地保存到后世,而且正因为它们过度稀有让国君级贵族死去后也很少在墓葬中把书籍作为陪葬品,这在无形中让竹木类易腐烂的材料制成的书籍没有随之被考古发掘寻觅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