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春秋》学,在上周五的内容中我们知道了:汉宣帝将《春秋》学的《榖梁传》添补进了官学系统与《公羊传》分庭抗礼,并且采用《榖梁传》的说法,不再提九世复仇的故事,反而与匈奴展开和亲,两国持续和平了数十年。
01一切源自意识形态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榖梁传》的主导思想是反战的,归其根本采用什么样的解释完全取决于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意愿。如果汉宣帝不愿意与匈奴展开和亲,而是有着汉武帝的雄心壮志,一定要出兵匈奴,在《榖梁传》中也是找得到依据的。
《春秋·庄公四年》记载:“冬,公及齐人狩于郜。”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说是这一年的冬天,鲁国国君鲁庄公与齐国国君一起在郜这个地方打猎。奇怪的地方是齐国国君既不称“齐候”,也不称“齐公”而是称之为“齐人”这是为了什么?
显然按照“微言大义”的解释:这在贬低齐国国君,然而齐国国君与鲁国国君放在一起讲,其实根本的实在贬低鲁庄公,为什么要贬低鲁庄公呢?
因为鲁庄公忘记了仇恨!
原来鲁庄公的父亲鲁桓公曾经与齐襄公有过龌龊的事情,并且齐襄公还指使手下刺杀了鲁桓公。这么一层逻辑推导:齐襄公分明是鲁庄公的杀父仇人,他非但不报父仇,还要与仇人一起打猎游玩,所以孔子在《春秋》中是贬低了鲁庄公。
如果汉宣帝想要讨伐匈奴,用《榖梁传》中的这个解释也完全可以实现自己的目的。《春秋》学就是这样,只要经典足够熟络,历史足够清晰,脑筋足够聪明,正说、反说全看自己能不能抓得住君主意志。
我们通过以上的讲述可以知道:《榖梁传》中也有支持汉朝趁匈奴大乱攻打匈奴的解释。那么如果要反驳呢?依旧不超出《榖梁传》也是可以找到依据:
《春秋·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春,齐侯伐宋,围闵”。说的是:齐国讨伐宋国围困了宋国的闵城。这个事情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似乎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一旦落入《春秋》学的“微言大义”中,那么就会被编排出一些神奇的色彩和道德训诫。
《榖梁传》解释说:孔子记载两国之间的战争,很少提及围困城池此类事情,这里之所以将围城的事情点明来说,是在斥责齐国以恶报恶的做法是不道德的。
翻阅历史就要回归到齐桓公去世的时候,宋国趁机攻打了齐国,这是宋国的恶。到了僖公23年的时候,楚国刚刚击败宋国,齐国就不顾道德形象趁机报复,这就是以恶报恶。
以恶报恶将会导致纷争永不停止,不如息事宁人。匈奴虽然欺负过大汉天子,但是现在匈奴正在内乱,此时汉朝如果出兵不也是会落入以恶报恶的全圈套之中吗?这不但会给大汉朝的历史上记录下不光彩的一页,更会给当朝天子留下千古骂名!
当然,此类事情通过《榖梁传》还可以反复论证,不过在这里就完全没有必要了。您只要知道意识形态经典,有着被无限解读的空间。因为君主意志需要经典指导现实社会,所以无论是汉武帝还是汉宣帝,《公羊传》还是《榖梁传》谁好,谁不好,真的很难说得清,只能说他们的所有行为都是当时的最佳选择,而经典只不过是为他们选择提供依据的工具。
02《榖梁传》与《公羊传》为何能够在汉朝大行其道?
这个问题要从秦始皇“焚书坑儒”说起,秦始皇最大的目标在于实现国家的大一统,从文化到精神,从地域到人群全部统一起来,这个操作将会大量丧失社会活性,特别是文化活性,所以他“焚书坑儒”。
遗憾的是“焚书坑儒”之后,马上又迎来了楚汉相争的乱世,两者加起来这几十年的时间,中华文脉差一点就被斩断,等到刘邦建国的时候中国几乎就是一个文盲国家,还是后来不断从民间发现、发掘出一些先秦经典,才给中华文明续了脉搏。
《榖梁传》与《公羊传》正是这个时期的产物,当时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能够出现一个稍微有先秦学养的人都可以被称之为“大儒”。这种局面到东汉就不行了,东汉时期《左传》的地位提升,成为了《春秋》学中的一枝独秀,一直延续到了清朝中叶《公羊传》才回光返照了一阵,而《榖梁传》则连回光返照的机会都没有,彻底沉沦在了历史当中。
好了,关于“《春秋》学作为意识形态经典,其目的满足君主意志”的内容就到此结束吧,今天的内容您只需记住两点:第一、在汉朝只要通过一本《春秋》学的解释,就可以正话、反话一人说圆;第二、汉朝建国的初期是属于文盲国家,所以《榖梁传》与《公羊传》才能大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