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的说法及其霸业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里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自从周平王东迁后,王室衰微,诸侯强横,中国历史就进入“春秋”时期。“春秋”一词的来源,主要来源于孔子所著《春秋》一书。他以这个时候“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现象,大为愤慨,以微言大义编著《春秋》,实行笔诛。

在春秋时期,先后出现了五个霸主。这个“霸”,也写作“伯”,古音相通。这个“伯”字,是先秦“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之一,表示威望很高,镇服一方。比如周文王号称“西伯”,能够执斧钺以征伐,实质上西方的霸主。《春秋公羊传》对霸主的解释:“尊勤君王,攘斥外夷。”

对于“春秋五霸”有很多种说法,通常的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的次序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这种说法出自司马贞《史记索隐》。一种说法的次序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出自荀卿《荀子·王霸》。

一、齐桓晋文,尊王攘夷

由于观点各异,“五霸”的说法也众说纷纭。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最为标准的两位霸主,实至名归,史称“齐桓晋文。所以各史籍皆全票通过,没有争议。孔子说:“齐桓公正而不诡,晋文公诡而不正”。《孟子》上记载,齐宣王问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回答:“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姜姓,名小白。齐国靠近东海,有鱼盐之利,手工业发达,纺织业兴盛,号称“衣披天下”,本来就是东方的一个泱泱大国。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实行富国强兵政策,打着“尊王攘夷”的大旗。

当时楚国僭称王号,目无王室,屡屡侵凌中原。齐桓公三十年(前年)春,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国联军进攻楚国,迫使楚国就范。齐桓公与楚国在召陵订立盟约,楚国答应向周天子称臣、每年向周天子贡献苞茅,各自退兵,史称“召陵之盟”。

齐桓公三十五年(前),齐桓公与各诸侯国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会盟,周襄王派宰孔赐给齐桓公祭庙所用的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车马,说明周襄王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齐桓公在“葵丘会盟”颁布了五条盟约:“一是诛杀不孝之人,勿废立嫡子,不要以妾为妻;二是尊贤养能,表彰有德行的人;三是尊老爱幼,善待来宾和旅客;四是士不能世世为官,取士一定要得到能人,不专杀大夫;五是不要故意设堤坝,不要阻止别国人来籴粮食,也不能不报告天子就封国封邑。”“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霸业达致巅峰,齐桓公“益有骄色”。

齐桓公的霸业成就,《史记·齐太公世家》中齐桓公自己叙述:“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诸侯莫违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晋文公重耳,姬姓,谦虚而好学,善于贤能。曾长期流亡在外十九年,增长了晋文公的见识,也使晋文公变得老练。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

公元前年,楚成王率领楚、郑、陈等国军队围攻宋国,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晋文公联合齐国和秦国参战,共同讨伐楚国。这时,楚国令尹子玉不听楚成王劝告,轻躁,执意进攻晋军。晋文公为报答逃亡楚国时得到楚王的殷勤接待,下令晋军“退避三舍”,后撤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省鄄城县),晋楚两军开始决战,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

前年(晋文公五年),晋文公向周襄王献楚俘,周襄王任命晋文公为“侯伯”,意即诸侯之长,并赏赐给他一辆大辂车,红弓一把,红箭一百支,黑弓十把,黑箭一千支,香酒一卣,珪瓒以及勇士三百,象征霸主地位,得专征伐,史称:“践土会盟”。从此开启了此后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二、秦穆公独霸西戎

秦穆公,一作秦缪公,嬴姓,名任好。秦穆公继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为谋臣,政治修明。《孔子家语·贤君第十三》:齐景公一次做客鲁国,向孔子问政。“又问曰:“秦穆公国小处僻而霸,何也?”孔子曰:“其国虽小,其志大;处虽僻,而其政中。其举也果,其谋也和,法无私而令不愉,首拔五羖,爵之大夫,与语三日而授之以政。此取之,虽王可,其霸少矣。””

秦国东征的阻碍是黄河东岸的晋国。秦穆公俘获晋惠公,又先后派兵帮助晋怀公和晋文公夺国即位,实现秦晋之好。秦穆公三十三年(前年),秦穆公派兵攻打中原,在“崤之战”和“彭衙之战”遭到晋军攻击惨败,秦国东进计划受阻。老臣百里奚、蹇叔事先谏阻不听,秦穆公为此下诏罪己,请求两位老臣原谅。

秦穆公转而向西发展,任用西戎人由余为谋士,吞食西戎部落,“益国十二,开地千里”,受到周天子赏赐金鼓,任命为“西方诸侯之伯”。秦穆公称霸西戎,为秦国日后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三、楚庄王问鼎中原

楚庄王,芈姓,名侣(一作吕、旅)。楚庄王即位时不足20岁,韬光养晦,采取了以静观动、以感辩奸的对策,整整三年沉湎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伍举入谏,“有鸟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楚庄王亲政后,任用孙叔敖为令尹,重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充实国力。

楚国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进行了长期的争霸战争。楚国在北林打败晋国军队后,郑国开始听命于楚国。

楚庄王八年(前年)春,楚庄王亲领大军北伐陆浑之戎,至于洛水,“观兵于周疆”。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劳师。楚庄王问九鼎之大小轻重。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夏、商、周奉为传国之宝,是天子权力的标志,楚庄王问九鼎,意在“示欲显强而取天下”,显露出觊觎全天下的野心。王孙满答道:“在德不在鼎。……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一方面以“楚国折钓之喙,足以为九鼎”作为回答;一方面感到实力不足,便退兵了。

公元前年,楚庄王在邲之战中大败晋军。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开始成为中原霸主。楚庄王在位期间“并国二十六,益地三千里”。

楚庄王曾经伐陈,把它作为一个县。申叔时劝谏说:“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於天下!”于是楚庄王恢复陈国。孔子读到这段历史,喟然叹道:“贤哉楚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左传》评价楚庄王:“民不罢劳,君无怨言,政有经矣。荆尸而举,商、农、工、贾不败其业,而卒乘辑睦,事不奸矣”,“楚君讨郑,怒其贰而哀其卑,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德、刑成矣。伐叛,刑也;柔服,德也,二者立矣。”

四、宋襄公的春秋大义

宋襄公,子姓,名兹甫。宋国是殷商的后代,周武王灭商,周公旦东征平定“三监叛乱”后,将微子启封为宋国,保留商代原来的宗庙礼仪,宾而不臣。宋国抱着亡国之痛,一直想着兴复,宋襄公就怀着这种理想。

齐桓公约各路诸侯王在葵丘会盟,宋襄公前去相会。在葵丘之会上,宋襄公接受了齐桓公委托他照顾齐国太子昭的嘱托,答应将来对太子昭予以照应。后来齐国发生内乱,五公子争位,齐桓公被关闭饿死。太子昭逃到宋国,向宋襄公求救。宋襄公想起向齐桓公许诺的诺言,率领卫国、曹国、邾国军队向齐国进发,树立公子昭为国君,是为齐孝公。这次活动使宋襄公第一次尝到了霸主的滋味。

齐桓公死后,霸主之位空缺,宋襄公想称霸。宋襄公发起鹿上之盟,又请求楚国来帮忙,楚人答应。国相目夷,字子鱼,是宋襄公的庶兄,而宋襄公是嫡子,宋襄公曾经把王位让给他,目夷又让给宋襄公,宋襄公即位后任命他为国相。公子目夷劝谏:“小国争盟,祸也。”宋襄公急于争霸,听不进去。结果宋襄公在会盟的时候被楚王俘执,以后被释放。

宋襄公吃了一次亏,还不死心,又去讨伐郑国。子鱼说:“祸在此矣。”楚国征讨宋国以解郑国之围。宋襄公将战,子鱼谏道:“天之弃商久矣,不可。”宋襄公和楚成王在泓水会战。楚人还没有渡过河,目夷说:“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宋襄公不听,还睁着大眼在那看。楚军渡过河,还没有列好阵,子鱼又说:“可击。”宋襄公曰:“待其已陈。”楚军列好阵,宋襄公这才下令攻击。结果宋师大败,宋襄公被射中大腿。国人皆怨公。宋襄公反而说:“君子不困人於戹,不鼓不成列。”回国后,伤痛发作而死。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列国竞争,战争多了起来,以前的堂堂正正之师,变成了狙诈。宋襄公却保持原来的礼仪,以仁义道德标榜,不困人於戹,不鼓不成列,贻笑千年。

五、吴越争雄,夫差勾践

姬姓,吴王阖闾之子。公元前年,阖闾攻越,战于欈李,中箭而亡。夫差继位后,发愤要为其父报仇雪耻,励精图治,吴国迅速增强。前年,吴王夫差在夫椒之战大败越国,包围勾践于会稽山,越王勾践在谋臣范蠡和文种的建议下,乞和臣服。

之后夫差北上争霸中原,开凿邗沟,进攻齐国,在艾陵之战中全歼10万齐军。公元前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诸侯盟会于黄池,与晋国争夺霸主之位,获胜。但这时候勾践已经乘虚而入,夫差匆匆反国,与越国讲和。前年,越国再次兴兵,吴国被灭,夫差自刎。

夫差极其好战,连年兴师动众,争衡中原,不恤民众,造成国力疲敝,最终给越国以可乘之机。子贡:“吴王为人猛暴,群臣不堪;国家敝以数战,士卒弗忍;百姓怨上,大臣内变;子胥以谏死,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陆贾:“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

勾践,姒姓,名勾践,又名鸠浅、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勾践自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任用范蠡、文种的计策,表面与吴国和好,称臣纳贡,国内十年生聚,十年教训,鼓励生育,训练军队。最终趁吴国北伐之机灭了吴国。

勾践乘势北进,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赞刂发文身,无皮弁笏之服,拘罢拒折之容,然而胜夫差于五湖,南面而霸天下,泗上十二诸侯(宋国、鲁国、卫国、邾国、薛国、国、滕国、莒国、任国、郯国、费国、邳国)皆率九夷以朝。(《淮南子·齐俗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