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为什么要霸,霸什么

对于爱以武力值评论我国历史上某朝代优劣、强盛的小伙伴们来说,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了,一谈论起来往往都是热血沸腾。但是很多人谈论起“战国七雄”来头头是道,但对“春秋五霸”为什么要“霸”、要“霸”什么以及都是哪五霸就不太清楚了。

骊山烽火台

西周末年,历史上有名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发生了,抛去事件的真假不去争论,西周的结束确实是因为周幽王宠爱褒姒而废掉申王后及太子宜臼,把褒姒封为王后并将褒姒子伯服立为太子而引起的。周幽王这一系列动作引起了申王后的母国申国国君的警惕与不安,生怕周幽王下一步就要拿自己开刀,于是先下手为强,秘密联系犬戎等势力,相约一起夹攻周幽王。周幽王向周围申请援兵而援兵未到,从而引发了周幽王被杀、镐京被毁等事件。而后申侯拥立宜臼为新的周王,是为周平王。周平王上任第二年,决定迁都到雒邑,这一在历史上被称为“平王东迁”的事件标志着西周的结束与东周的开始。

周平王

同时,这个时候中国开始有了明确的编年历史记载。据史记三代世表: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月日,盖其详哉。孔子作春秋,则为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史,后世即把东周开始后约年左右的这段时间称为“春秋时期”。

这一时期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各诸侯不遵周王的号令。因为申侯勾结犬戎等势力导致了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新君周平王也有了弑父的嫌疑,在当时礼乐尚未崩坏的时代,就显得太大逆不道了,所以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威信扫地,各诸侯国均不把周室的命令放在眼里。

二是各诸侯国内乱频发。这一点其实也跟周王式微有直接的关系,已不能真正让各诸侯国听从自己的命令。并且有极大的可能由于周平王的“弑父”行为带来的“榜样效应”,引起了诸侯国的纷纷“效仿”。先是鲁国桓公弑兄自立,后宋华督弑殇公,晋曲沃伯弑哀侯,陈公子佗弑太子免自立……,前后短短十几年,此类篡乱行为不下10起。

三是各诸侯大国吞并小国。西周末期的小国据左传记载有余个之多,但较大的国家仅有10余个,像鲁、卫、齐、晋、楚、宋、郑、秦、陈、蔡、曹、燕、吴等。其他的小国在这一时期被大国吞并的屡见不鲜。比如楚国吞并了42个国家、晋国吞并18个国家、齐吞并了10个国家、鲁国和宋国分别吞并了9个和6个国家。

四是戎狄有了大的活动空间,给各国带来较大的动荡。由于各诸侯国内乱以及吞并等行为,原本在比较偏远地区生存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族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侵扰各国的情况时有出现。

春秋形势图

在这些矛盾和乱象以及危机中,最大的一股威胁则是来自于南方的楚国。

楚国的祖先为颛顼,发端于汉水流域的丹、淅两条河流的汇入汉江的丹阳(今河南省淅川市)。但由于相对于中原来说地处南方蛮荒的位置,被周王室以及各诸侯国视为南蛮。楚国也一直想争取自己有个较高的政治地位,在打败了周边的一些小国家之后,向周王室申请王号,但遭到了拒绝。于是到了楚武王(周平王三十一年立)时,他对外宣称:“我本来就不是文明人,啥也不懂,只相信自己的拳头。现在中原的诸侯都与周王不一心了,或者相互攻打、或者相互杀戮,我还算有些实力,也要走进舞台中央,参与中原之国的政治。”就这样,他自号武王,把当时周王室封在汉水周边用来防范楚国的姬姓诸国全部攻打下来,楚国的面积猛增到幅员千里,成了当时的强国。

楚武王

楚国再加上当时在中原地带大肆掠夺的戎狄,就是对中原各诸侯国最大的两个威胁。因此《春秋公羊传》形容这一时期: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意为在南方的楚国蛮夷与北方戎狄的共同的威胁,已使得中原各国形势极为危急,就像即将断掉的线一样。

就在这种周王势衰、内乱频发、外敌入侵等危急形势下,齐桓公、晋文公等强国的君主站了出来。俗话说:天塌了有高个子顶着。这几个君主就是那些“高个子”了。他们出于保护自己切身利益的需要,联合周围的各大小国家,召开多次会盟会议,会议的目的按现在的话讲就是:取得共识、树立权威、建立规则。

这些规则主要就是四点:

一、尊王。即尊会盟的召集者也就是这些强国的号令,以此替代周王室已衰的王权。

二、攘夷。共同抵挡来自于蛮夷的进攻和袭扰。

三、禁止篡弑。凡在同盟之内的国家,如果某国有篡弑行为,诸国皆不承认,并且出兵平乱,另立新君。同时还规定各国的君主不能随意废立继承人、妾不能为妻、妇女不能参与国事。

四、禁止兼并。凡是同盟内的互不侵犯。如有争端请盟主公断。如果一国遇外敌,同盟诸国出兵相救。

这些举措,把因周室东迁、内部多乱、外有蛮夷带来的诸国的恐慌有效地平息了下去。参加联盟的诸国,在内能保持国家的安宁和稳定,对外则保持各国之间的平衡,不敢轻起战端。有事情找盟主说话和调和。有效的挽回了西周末年逐渐失控的局面。成功地建立起新的规则,形成了新的秩序,避免了生灵于涂炭,同时更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并且扩大了国家间的交流,加快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春秋时期的“争霸”这种行为还是有利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

这种春秋时期的争霸行为起于齐桓公,共会盟各诸侯15次之多,参加会盟的诸侯国有宋、鲁、郑、卫、曹、许、陈等国。会盟前期,晋国并未加入,直到晋公子重耳回到晋国得到国君之位成为晋文公之后才加入联盟。再到后期,被各诸侯国视为巨大威胁的楚国也在国君楚庄王的带领下,一改楚武王时期的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注重周礼,善于外交,也实现了问鼎中原加入了会盟之列。后人在这些入盟的各诸侯国中选择五位最具代表性、最具威信的君主,称为“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

其实,在春秋时候各国历代的国君中,都有不少有成就、有建树、有威望的国君,如果按照影响力来说,入选春秋时期的霸主也是符合标准的。但是按照国人凡事都要凑个具体化并且还要符合大众阅读的习惯,非得硬要凑个“五”出来。估计这是后人在记录历史之时讲究以“五”为上,为最厉害、最权威,比如“五行”、“五脏”之类。这样一来,以“五”为数就限制了很多人被称为春秋时期的“霸主”,只能为“春秋五霸”。并且对于春秋五霸的人选,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的眼中入选的标准也不同。《史记》、《荀子·王霸》、《白虎通·号篇》、《四子讲德论》、《汉书·诸王侯表序》等等古代的文献中记载的春秋五霸各不相同。

下面就以小编初中时学到的历史知识,仅举两种春秋五霸例子:

1、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可见对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来说别管是哪种版本,还是在公认的“春秋五霸”序列里的。其他的“霸主”选择则是多种组合了。

你了解的是这样吗,欢迎文章底部讨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