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一个恢弘的时代,他们有什么区别

北京的最好湿疹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210831/9386169.html

东周历经余年,礼崩乐坏,周王虽为正统天子,却已无天子之实,但是即使如此,作为历史上的一个朝代还是存在了这么久,是什么还能使其苟延残喘呢?接下来的几篇文章,林老师会讲一下春秋战国时代,让大家能有一个大概念上的了解。

自周平王迁都洛邑之后,是为东周,周王室已经衰弱到连一个诸侯国都不敢得罪的地步,诸侯国在失去了制约之后,平衡就此打破。有的诸侯国强大,经济发展迅速,人口持续增长,土地与人口的矛盾凸现,特别有些强国因为周朝初年分封的原因,并没有占有最好的土地,而周边弱国却沃野千里。此外,这些国家国内矛盾也在逐步激化,贵族阶级也需要土地,国君如果不作为,那么这些权贵的矛头就会指向国君,而当大家的诉求向一个方向发展时,国君再加以阻拦,那么无异于火中取粟一般,因此,缓和国内矛盾也是之后各国之间兼并战争的诱因。

整个东周时期,诸侯间兼并战争不断,但被史学家分成两个时期——春秋与战国,分界线是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晋”,为什么要分为两个时期呢,因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不管从文化、军事、政治格局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林老师先来讲一下春秋时期的一些特征。

孔子画像

春秋的名称来源于鲁国的史书,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要概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命名为“春秋”,这本书经过孔子的整理修订后成为了儒家的经典之一。历史学家们认为春秋记载的历史时间段,与客观发展的一个有其鲜明特点的历史时期时间上比较吻合,因此把这个时期就称为春秋时期。

关于春秋的起止时间,有很多种定义,对于开始时间基本没什么异议,都是从周平王元年(公园前年)开始计算,结束时间主流的有三个版本,第一个是按照春秋这本编年体史书记载的最末一年公元前年,第二个是韩魏赵三家击败智家瓜分晋国的公元前年,第三个是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魏赵三家为诸侯国为止的公元前年。

这三种区分法,林老师更倾向于第二种,第一种完全按照春秋史书的完结时间显然太过古板,这个时间并不是两个不同特征的时代的分界线。第三种,是司马光所写的《资治通鉴》的开始年份,司马光是一个保守派的政治家,他认为韩魏赵三家正式被周王册封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因为三家原先都是臣子,臣子造反却最后被周王室所认同,这是古代礼法不能接受的,是完全的礼崩乐坏。所以他认为这才是战国时代的开端,但是其实在这之前早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就比如楚国的封爵是子爵,但是楚国早就在公元前年就自称为王,和周王平起平坐了,这也不就是造反吗,而且直接造的周王室的反,还不是诸侯国的反,其他类似的事情早于公元前年都时有发生了。当然司马光的这个选择也是个人的意见,就像林老师之前说的,每个研究历史的人都会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自身的一些社会观点来考虑问题,但是每个人读历史都应该有不同的见解,不必纠结一些数字和划分是否准确,研究其背后的故事来的更有意义。

三家分晋

现在应该很多史学家的观点也是,因为周王正式册封了三家为诸侯,承认了反叛者,因此周王室的尊严一落千丈,从此后再也没有人“尊王攘夷”了。林老师自己的观点是,三家分晋后,从三家各自成立国家,到被周王室封为诸侯,过去了五十年,这三家根本不在乎周王室的分封,甚至像魏斯都已经自封为侯了,所以无论周王是否正式册封他们,周王室已经无尊严可言了。在三家分晋之前很多事件都已经说明了这一点,而不是说因为周王分封了三家,所以周王室突然就失去了尊严,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只是三家分晋这件事在当时实在是个大事情,所以被作为了一个标杆而已。如果从结果来说,公元前年,事实上已经产生了三个新的国家,战国时代相对稳定长期的七大强国并立的格局已经开始形成。

象征权力的方鼎

春秋和战国在几个表象方面都有比较大的时代特征上的不同。

首先在战争的形式上,春秋时期同等级别的国家之间交战,目的不是为了灭国,而是为了国家地位,获得短期的利益等。但是到了战国,互相的战争就是为了占城灭国,因此战国时期的交战不论从时间长度、规模、伤亡以及残忍程度上都要远远超出春秋时期,严格的来说春秋时期的有些战争可能连战役都算不上,之能算是战斗级别的。有时候春秋时期的战争,有些还有一些浪漫主义色彩,比如交战双方都需列好阵势才可作战,双方的战车数量要一致,哪方多出动了会被耻笑,摆好阵势后双方打好招呼,“你们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开始吧”类似这样的对话,才可以交战。在晋国和楚国的一次交战中,晋国败退,有战车的轱辘陷在坑里了,楚国士兵边嘲笑晋国士兵边指导他们怎么脱困,马不跑了,楚国士兵又教他们把车上的重物抛掉再逃跑,晋国士兵边逃跑边骂“我们可不像你们一样这么有逃跑的经验”,看到类似这些记载,不禁莞尔,有人形容这时的战争像是学校运动会。战国时代再也没有这种像过家家一样的打仗,战争一打几年,死伤数万,甚至还有残忍的屠杀。

春秋时期的战车

社会结构上也有明显的不同,春秋时,各个社会阶层等级更为分明,王族、贵族、士大夫、国人(城市中的居民)、野人(城市外的平民或奴隶),各个阶层有严格的界限,不可逾越。到了战国时代,因为兼并战争的残酷,因此开始允许中下层阶级因功获得爵位。

经济上,春秋时期为领主经济为主,也就是世袭罔替的领地主人,土地上的人民成为附庸,即成为固定在土地上的依附农民,也就是农奴。到战国时期,也是由于兼并战争的需要,诸侯需要集中全国的力量去进行争夺,同时也忌惮类似“三家分晋”之类的事件发生,进一步推进中央集权,因此给了在战争中或者政治中对国家带来贡献的中下阶层更多的机会,土地买卖也开始出现并逐渐频繁。

学术方面更是有了很大的变化,春秋时期,文化水平高的都是贵族。但是随着春秋后期,开始出现了私学,普通阶层也有机会接受教育,文化也逐步开始兴盛。另外,各国之间的竞争使得对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因此诸子百家的黄金时代也到来了,只要是对国家有益的都会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各个学派之间交流交锋都在频繁上演,百家争鸣,文化空前繁荣。

百家争鸣

宗法制度上,很多西周时代的青铜器多会使用族徽,家族的控制力更甚于国家,也形成了强大控制力的家族政治,与国家权力产生竞争。还有就是姓氏,西周和春秋的姓与氏分明,同姓不婚;战国开始姓氏合流,且一般不再变化。这些都证明氏族的概念弱化,个体的作用加强(后面林老师会有文章介绍中国的姓氏的发展和演变)。国家法律也逐渐公开化,以国法取代族规,这一点法家的贡献非常大。

除上述以外,两个时代还有很多不同的特征,这些看网友对哪些部分感兴趣,林老师再展开进行研究。这些特征的变化都在向一个目标进发,那就是国家大一统。经过了几百年的混乱年代之后,不管从统治阶级还是从平民阶级都在渴求统一,所以学术、政治、经济都在向这个目标靠拢,自上而下,同时也自下而上,很快也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9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