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一词成为中国东周一段时期的断代统称,是釆用了孔子所著儒家经典著作巜春秋》的书名,而历史学说界之所以把这个书名用作一个历史时期的统称,是因为孔子所著的《春秋》记录事件的年代(鲁隐公元年前年一一鲁哀公14年前年)与平王西迁(前年)至(前年)齐国田氏已实际掌握了齐国的权力为止的起止年份基本吻合,而这段时间正是周室衷微、诸侯并起争霸的年代,史学界干脃把这段历史用孔子的书名作了统称,以后以"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为标志也釆用刘向书名《战国策》命名为战国时期。说起来麻烦,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方便断代划分,把东周至秦统一这个社会大变更时代分为两个时代,叫春秋和战国!总不能同三国两晋一样叫五国和七国吧!
而春秋一词的运用并不是孔子首创,最早出现在鲁国史官的编年史中,当时鲁国史官要把各国的重要人物和发生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而为什么要命名为春秋而不是冬夏那?原因大概有这么几点:
一是古人一般根据气候气温天气来做事情,有“避暑窝冬”之说,《礼记·王制》:“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意为礼乐宜(春秋季)室外,诗书宜(冬夏季)室内,而各国的重要的事情都发生在春、秋两个季节,比如葵丘会盟、楚王问鼎、弭兵会盟等都是发生在春、秋两个季节。
二是孔子作为儒家大佬是反对战争的,而战争又是编著"编年史"回避不了的问题,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往往寓有褒贬而不直言,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又要用一定的意境含蓄地表达出来,后世称孔子这种写法为"春秋笔法",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崔才》:“胸中自有泾渭,皮里自具春秋。”所以春秋作为书名最能表达孔子的意愿。
三是因为春、秋两季节发生许多重要的事情,既有春天时祭天祭祖的事情,也有秋天时互相征伐的国事,所以当时的史官需要大量记载春、秋两个季节的事情。《国语·楚语上》:“唯是春秋所以从先君者,请为‘灵’若‘厉’。”韦昭注:“春秋,言春秋禘、祫。”
四是春秋一词早在先秦就己不是单指两个季节,它己演变成四季、岁月、人生、光阴等的统称,《诗·鲁颂·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郑玄笺:“春秋犹言四时也。”《楚辞·远游》:“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
换言之《春秋》就是鲁国史书的专有书名。各国史书都有专名的,如晋国史书叫《乘》,楚国史书叫《梼杌》(见《孟子·离娄下》)。而后来春秋成了史书的统称,《楚语上》也说:“教之《春秋》”,就是说,对太子,用史书教授他。《墨子·明鬼篇》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就是指周朝、燕、宋、齐诸国都有史书,墨子曾读过。
综上所述!基本可以搞明白,为什么叫春秋战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