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晋楚城濮之战中,晋文公重耳摆了楚令尹子玉一道,退避三舍,让傻白甜子玉大败而归。此战,晋国顺利接手了被齐桓公滑脱的中原霸权,晋国君臣弹冠相庆;而失败方楚国,再一次黯然退出了中原争霸的舞台,对此战负主要责任的子玉自杀。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此战楚国力并未大损,楚成王心有不甘,像一个躲在暗处的猎人,准备伺机而动。
一、烽烟再起
相比于老小子晋文公,楚成王还是有优势的,比如,他比重耳活的长,虽然也没几年。
晋文公是相当的老当益壮。晋献公二十二年,重耳43岁,迫于骊姬压力而出走。晋献公二十六年,献公诡诸死;又经历奚齐、卓子、惠公十四年、直至怀公,重耳才结束了漫长的游历,回到晋国为君,是为晋文公。
此时的重耳已经62岁了。所谓英雄暮年,然而重耳当政之后,数年间先平王室叛乱、再战城濮、与周王、诸侯盟于贱土,可谓极矣。正当大家都差点忽略了,他已经是一个年近70的老者的时候,重耳终于还是熬不住了。
晋文公九年冬,重耳去世,长子姬欢即位,是为晋襄公。
虽然,春秋时有伐丧不义的说法,然而晋文公一死,楚成王忍不住蠢蠢欲动了。
楚成王四十五年,晋襄公元年,公元前年,楚令尹斗勃率军讨伐陈国和蔡国,取得陈国和蔡国的许盟纳贡之后,又伐郑以归。
有人说,既然是对晋国不甘为何不讨伐晋国而要去欺负小国呢?
很简单,如果直接进攻晋国,毕竟晋是大国,风险较大。而陈、蔡、郑都是处在晋国和楚国之间的小国,曾经是楚国的小弟,晋文公城濮之战后,看着风向都投向了晋国的怀抱。因此,让陈蔡重新纳贡称臣,也就是变相打了晋国的脸,挑战晋国的霸主地位,先试试晋国的反应。
晋襄公虽然不像其父文公那般强势,但也不是软柿子,自然不甘心霸主地位被挑战。因此,当年秋,晋襄公派出老大夫阳处父帅师伐许,而后进攻蔡国。
二、汦水之战
阳处父帅军来到汦水,正遇上了楚成王派出的救援大军,主帅斗勃,副将成大心。
两军谁也不敢先动,因此分别在汦水两岸列阵,日日隔河相望,金鼓之声相闻。这样,两军就从一场遭遇战进入了相持阶段。
两军士兵一看,仗是打不成了,但是饭还得吃啊。不知不觉,两个月就过去了,眼看着天越来越冷,冬天都快要来了,也不知道这什么时候是个头?
此时最心焦的还是晋军大将阳处父。
本来只需要拉着大军到蔡国城下溜一圈,胆小的蔡国一害怕,然后顺势签订一个纳贡称臣的盟约就算完成任务所以没带多少物资和粮草。现在倒好,天天干瞪眼,打又打不成,走又走不掉。冬天又到了,大伙特别能吃,刚刚军需官已经来报告粮仓快要见底了。
这可怎么办呢?阳处父在大帐内来回踱步,忽然心生一计。他立马写了一封信,然后吩咐使者送往斗勃大帐。
斗勃这里倒还好,本来就预料到大军相持,因此带的粮食和冬衣都十分充足。斗勃正在大帐与成大心闲聊,这时传令兵送来了阳处父的信。
信中大意如此:俗语云“来者不惧,惧者不来”,将军率大军于此,如果想要一决雌雄,我愿意后退30里,让你渡河列阵,咱们痛快打一仗;将军如果不敢渡河,那么就请将军率军后退30里,让我渡河列阵。像这样不进也不退,将大军暴露荒野,既浪费我们的精力,也浪费国家的财富,回去如何向国人交代?
斗勃是个急性子的人,大怒道,阳处父是欺我楚军不敢渡河吗?
副将成大心急忙劝说道:“令尹三思。晋人一向不讲信用,这次会不会又是阳处父的阴谋呢?莫不是想等我军渡河未完之时发动突然袭击,来个半渡而击?我看不如我们退出三十里,让阳处父渡河来战吧!”成大心,字孙伯,是城濮之战中自刎的子玉成得臣之子,当初子玉丧师辱国之事给他留下了极大的教训。
城濮之战时,斗勃乃是子玉的副将,自然记得往事。听成大心一席话,斗勃梦然醒悟,连声说道,孙伯之言是也,孙伯之言是也!于是依计回复阳处父。
第二天,斗勃率楚军后退一舍,等待晋军渡河。然而左等右等,也不见晋军渡河。而此时,阳处父见楚军后退,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到了肚子里。
原来阳处父的如意算盘:如果斗勃渡河决战,军中乏粮,士气低落,晋军未必能胜,只能半渡而击或可取胜;然而如果斗勃退军30里呢?阳处父本不欲战,如此正中下怀。于是,阳处父立刻率军撤退。等斗勃反应过来,阳处父早已退得无影无踪。斗勃无奈,也只好率军撤回。
在斗勃眼里,这场战役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就结束了,虽然没有战胜晋军,好歹救下了蔡国,也算不辱使命。
然而,在阳处父眼里,他的计谋才刚刚开始,好戏还在后头。
三、斗勃之死
虽然战争没打成,但是该得到的却一点也不能少,阳处父的嘴角露出了诡异的笑容。
令人意外的是,阳处父的计谋竟然是在退军的过程中单方面的宣布了胜利,并四处传播:楚军不敢决战,已经逃跑,我军大获全胜!
真是个心机boy,斗勃要是听到这番言辞,以他的性格不知道会不会反身追击晋军。
然而,斗勃没有机会了。
因为,宣扬大捷并不是阳处父阴谋的全部。在斗勃退军的路上,远在楚国的太子商臣得到了一个他以为来自楚军,实际上来自晋国的消息:楚军主帅斗勃撤退是因为收受了阳处父的贿赂,想要成阳之名!
商臣大喜,他顾不得核实消息的来源,实际上他也不想核实消息的来源。因为他的目的,就是要致斗勃于死地。
数年前,楚成王想要立商臣为太子,咨询斗勃的意见,斗勃丝毫不避讳,向楚成王直言到:“我楚国历来少子即位顺利,长子即位不顺。大王春秋鼎盛,子嗣众多,不妨等过几年公子们长大了再择贤而立。我看商臣的面相,声如豺狼,性格必然残忍。如果过几年大王再想改立太子,商臣必定作乱。”
斗勃一心为国,然而,却遇到了最坏的情况:楚成王没有听从,还是决定立商臣为太子。同时,商臣恨他入骨。阳处父也不知从何处了这个消息,这才有了阳处父向商臣传递假消息的事发生。
当楚成王从商臣那里得知被商臣加工过的斗勃受贿的消息之后,怒不可遏,拒绝接见斗勃并立即赐死。
可怜斗勃一心为国,到死连楚王的面也见不到就稀里糊涂的伏剑自刎了。
四、余波
阳处父的阴谋实现了。然而,当斗勃自杀的消息传到晋国的时候,估计连阳处父自己都要惊掉了下巴。他估计只是想要离间楚国君臣而已,没想到成王父子神助攻。
当然,也不得不说,从写信约战,到假的大捷,再到离间楚君臣,阳处父可谓利用好了每一个细节,用他过人的智谋,不损一兵一卒,就让敌军稀里糊涂的被失败,敌军大将到死都不知为何,楚国君臣也被他耍的团团转。
更惊喜的是,这件事还没有完!
不久,成王从成大心那里得知了真相,怜斗勃之冤,恨商臣之毒,便想要改立公子职。商臣做事十分毒辣,在得知消息之后,又在王妹江芈那里得到核实,便一不做二不休,弑杀成王,自立为楚王。斗勃之言竟然全部实现!
不知道阳处父要是得知了消息,是怜斗勃之忠呢,还是叹商臣之毒?
参考资料:
1、《史记·卷四十·楚世家》,华文出版社,年6月,北京;
2、《左氏春秋·僖公三十三年》
我是子彧,历史如镜,多读可以明智,思之可悟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