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春秋霸主的越国实力如何为何没能成为七

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1053053973129699&wfr=spider&for=pc

「本文来源:亮剑东南」

春秋时期天子式微,以血缘和宗法为基础的分封制开始瓦解,诸侯国的权力空前加强,引发了诸侯争霸的局面。战国时期出现“春秋五霸”说,后世多延续“五霸”说,但对“五霸”的人选存在争论,共涉及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吴阖闾、吴夫差、越勾践等七国八君。翻检《左传》,明确涉及诸侯霸或不霸的有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秦穆公、晋悼公、楚成王、宋襄公、楚灵王共计八位诸侯国君。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历史回顾

公元前年,越王勾践通过卧薪尝胆与“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灭掉了吴国,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越王勾践在争霸中原期间,积极开展与中原各国之间的往来,并迂都巧珊,为后来越国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公元前年,勾践去世,其子孙继续其霸业,越国强盛一时。

▲越国(中国先秦时期诸侯国)研究图

越王勾践的忍辱负重与争霸事业为后世所称道,在历史中留下了大量记载。战国结束之后的秦末时期,项羽也以江东为基地,以八千江东子弟为基础最终实现了灭秦大业,这也在史书中有丰富的记载,而对于两者之间长达两百多年的战国时期越国的历史,史料与研究则较少。越国的早期历史很是模糊,史书中记载其为夏后氏的后代,“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成为吴军被迫退兵的重要原因。

公元前年越王允常死后,吴王阖闾趁越国国丧偷袭越国。结果在携李之战中被新登基的越王勾践打败,受伤而死。吴王夫差不忘父仇,在三年后的夫椒之战中打败越国,包围会稽,迫使越王勾践投降。后来,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在范蠢、文种等人的协助下,卧薪尝胆与"十年生聚,十年教训",逐渐恢复了越国的国力。而狂妄自大的吴王夫差则不顾伍子胥的劝说,置越国的背后威胁于不顾,频繁地参与中原争霸,虽然在艾陵之战中巧灭了齐国十万大军,并在黄池之会中取得了霸主的地位,但越王勾践还是在公元前年趁吴军主力外出奇袭吴国都城姑苏,打败了留守都城的由吴国太子率领的老弱部队。最终,越王勾践在公元前年灭吴雪耻,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

越国开始成为中原强国

春秋时期越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就证明了阶级关系、生产关系的改变,主要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社会经济无论在农业、手工业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已经广泛地使用青铜器,特别是青铜兵器相当著名。

▲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君主)研究图

越王勾践灭吴使其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并最终成为了失势的鲁哀公的收留者。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首先从越国能够发展强盛称霸一方来分析,必然有它的经济基础。越国地处江南,地理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史记·楚世家》云“私吴、越之富。而擅江海之利”,吴王太子玉也称“越地肥沃,其种甚嘉”。地理条件好,这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越国的发展是经过一系列的经济改革,特别是准备伐昊的这十年间,各方面都得到迅速发展。计然、范播进行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鼓励农商,保持物价稳定,以及农商互利等等,“修之十年,国富·…”遂报疆,观兵中国,号称五霸”颐。经过一番收效较大的改革,使得越国更加强盛起来。其次,越国当时能与齐、晋诸国争强,号称霸主,除了有一定经济力量外,‘而且还应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私有制的产生,必要导致阶级和国家钓出现。军队就是阶级社会统治阶级进行阶级压迫的工具。勾践伐吴时已有一套严密的政治军事组织,除了勾践称主外,还有大夫、七将军协助越王统率全国的政治和军事。《史记·越世家》云“越王勾践”·…欲使范蚕洽国政,羲对日兵甲之事种指文种不如忿,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赘不如种,于是举唇政属大夫种,而范羞称上将军”。

▲越国(中国先秦时期诸侯国)研究图

通过分析越国的崛起之路可以发现,虽然勾践实现了对吴国的复仇计划,也参与到与华夏诸侯的盟会,承认周天子的共主地位,但越国仍不可称之为霸国。一方面,越国的统治范围非常有限仅限于今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即便是在吞吴后也没能超越江淮下游地区,这一地区在春秋时并非诸侯争霸的核心区。另一方面,越国吞吴的战争格局较小,更多地是达到了复仇的目的,越王勾践的对外战争已表现出强烈的“尚功利”色彩,强调胜利才是最终目的,手段是不是光彩已经没有多少分量了。

《左传》不言勾践称霸,《史记》不止一处记载勾践成霸,但自身亦多抵牾。春秋战争频繁,但交战中普遍存在战争礼,如师出有名、师不伐丧等,晚期吴、越兴起后几乎没有依据战争礼行事。襄公十三年楚共王死,吴兴兵伐楚被楚大败。第二年向之会,晋范宣子“数吴之不德”而拒绝吴人再伐楚的请求。昭公二十七年楚伐吴,适逢吴公子光弑王自立,结果“楚师闻吴乱而还”,与吴趁丧伐楚形成鲜明对比。吴、越檇李之战,越勾践使罪人列队自杀吸引吴军,趁吴放松警惕而进攻,越大败吴。后来吴夫差召集黄池之会,越勾践趁吴国守备空虚攻破吴都城。吴、越在春秋晚期凭借军事手段强势崛起,他们的军事行动已经表现出强烈的“尚功利”色彩,开始不择手段争取军事上的胜利,达到消灭敌人、占有他国土地和人口的目的,与春秋前中期“重礼义”、“讲道理”和“超功利”的精神完全背道而驰。

▲越国(中国先秦时期诸侯国)研究图

向鲁征百牢、聘蔡而潜师、伐灭徐国等举动都暴露出处于春秋晚期的吴国对待其他诸侯不礼,缺失了扶助弱小、维护小国利益的霸主精神。吴国的不礼举动遭到诸夏国家的谴责:“吴为无道”、“吴方无道”,但“吴虽无道,犹足以患卫”。童书业指出“吴人这时虽弄不过越,但他对于中原诸侯,却仍是横行无忌的”,吴夫差在国破的情况下勉强做了黄池之会的盟主,归国途中还不忘侵扰宋国。

吴、越凭借武力驰骋于诸侯却不顾道义地追求功利,导致“诸夏和平联盟之锁链已断,各国遂趋于转换成一个新军国,稗可于列国斗争之新局面下自求生存”,所以钱穆认为“春秋末乃至战国初之吴、越称霸,即是‘霸政时期’之尾声,‘军国时期’之先兆”。我们用“争雄”来定位吴越,是因为他们缺少霸主所必须的道义礼信原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春秋霸主。

越国作为春秋霸主在战国时期的衰亡原因

越国实行的分封制与落后的政治制度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越国虽然作为一个国家,但实际上越国一直深陷于部落与部落之间的联盟状态。因此,越国未能作为春秋霸主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越国在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称之为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一个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相连接的联盟状态。在越王灭吴之后,越国的这种状态也未能得到改善,反而是愈演愈烈。

据史书的记载,当时封在吴地的各地君王的数量就极其可观其中包括襄王、越王史、周宋君、余复君、上舍君等。在推行分封制的同时,越国却没有建立起礼义廉耻、父慈子孝的政治理念,以至于父杀子、子滅父的悲剧频繁发生。

▲文种、范蠡(春秋末期著名的谋略家)研究图

当中原国家不断地进行变法图强的时候,越国却从来没有出现过变法,一直停留在过去的制度里。政治制度层面上的腐朽之略自然也给越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其中就包括在越国讲都城迁至姑苏城之后,越国就陷入了上层统治阶级之间的内乱之中,而在当时在越国之内也素有“越人三世弑其君”的说法,即在越国之内并无伦理道德,为了争夺皇位,手足残杀等等时有发生。长此以往,越国的权力就被权臣寺区、忠所取代,加剧了越国的衰落。在实行落后的政治制度的同时,越国也没有吸收中原的先进政治人才。在勾践称霸之后"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充分体现了"聖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最后,范蠡逃亡文种被迫自杀。在后来的舟战中楚国屡次打败越国。纵使越国也曾试图招纳贤士,希望做出改变,例如越王朱勾也曾经将墨子召入国门之内纳为己用,但遭到了墨子的婉拒。人才的大量外流也是最终越国在被迫迁都姑苏之后也陷入了内乱之中的原因之一。

越国在生产力水平与文化上严重落后于中原

越国在生产力水平和文化上严重落后于中原,这使得其在弱肉强食的残酷的战国时代难逃衰亡的命运。百越之地直到西汉时期都还是"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果隋贏始,不待贾而足","越非有城郎邑里也,处溪谷之间,望竹之中",如此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又缺乏先进的铁制工具来开发自然环境,只能拉大了越国与不断进步的中原之间的差距。生产力水平的落后也反映在军事科技之上。早在楚越战争期间,越国在战场上就己经处于"楚之兵节,越之兵不节"的不利地位。虽然青铜时代的越国拥有锋利的越王剑,但在以铁为兵的战国时期,缺乏铁制兵器的越国在军事上已经严重落后于中原了,只在史书中留下干将、莫邪的错误记载。

▲文种(春秋末期著名谋略家)研究图

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氛围中,越国在文化上也已经严重落后。自从墨子拒绝越王的邀请之后,再也没有一流的诸子人才前往越国讲学。而同时期中原战国韦雄却处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下思想成果井喷的过程中。文化上的落后最终也发展为越国在国家软实力与上层建筑方面的全面弱后,逐步走向衰亡。

海上文明与陆上威胁的矛盾和严重的战略失误

越王勾践迁都玻珊存在严重的战略失误,其所追求的海上文明与国家所现实面对的陆上威胁的矛盾加剧了越国的衰亡。百越民族跟中原相比拥有强大的水上力量,当越王勾践率领"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的雄兵迁都填珊时,其目的也是通过自己的海上优势与齐国抗衡,称霸中原之后越国在与齐国的战争中的不断胜利也反映了在这一点上越国的成功。但是,后来的历史残酷地证明,越国最大的威胁是陆地上的邻国楚国而非齐国。当越国在与齐国的战争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时候,越国面对从陆地上进攻的楚国时却不断地遇到重大的战场失败,最后,越王无疆又因为齐使的游说而犯下了以亡国为代价的严重战略决策错误,百越文明最终被来自楚国的华夏文明所取代直到今天。

早在公元前年,范蠡就在今天的南京筑造了石头城。但是显然,后来的越国并没有意识到南京"虎踞龙幡"的地理优势。直到公元年孙权迁都建业,南京才开始成为偏安江东的南方王朝所不可或缺的。总之,越国在战国时期的衰亡有其复杂的原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时人在分析楚怀王灭越和夺取江东成功的原因时,将其归于"越乱而楚治也"。这里固然有楚国在决定国运的各方面都比越国要进步的因素,也就是"楚治"。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楚怀王自己也是一个"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对楚国的衰亡负有重大责任的昏庸的君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我们可以从楚怀王灭越这一事件中看出这样的道理:一个君王再怎么昏庸,在比他更为昏庸的君王面前,还是较为贤明一些的。

江东地区在勾践称霸之后积极地通过越都玻珊展开华夏民族与百越民族之间的交往与融合,与当时的齐、楚、晋等大国之间都有密切往来,将中原的先进文化传入百越地区,促进了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之间的交流。后来在战国中后期虽然因为生产力水平和攻治、社会制度的落后而导致了越国的衰亡,但其保留下来的吴越人民"轻死易发"的精神却还是激励着春秋之后不断迁来的江东楚人消灭暴秦,实现了"亡秦必楚"的理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