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灭亡后,殷人除了建立宋国之外,还在河

大约多年前,周武王率领5万兵马,在牧野之战中一举击败商纣王,攻入朝歌灭掉了商朝。对于自焚而死的纣王,周武王站在车子上射了三支箭,再用轻剑刺他,用黄钺砍下帝辛的脑袋,最后将纣王脑袋挂在大白旗上,以射箭、剑刺、黄钺砍头、悬首示众四个流程表示对残暴之君的处罚。

随后,周武王兵分四路,攻向东南方向,征讨殷商残余与殷商铁杆盟友,最远处一直打到东海之滨,进行了长时间的征战、屠杀与掠夺。春秋战国时,孟子认为周武王是仁义之师,传檄而定,根本没有激烈的战争,更没有流血漂杵,但《逸周书·世俘》中却有相关记载,炫耀了周军的武力与战果,即杀死商人18万之多,俘虏为奴的有33万,捕获属于纣王的虎、熊、犀牛、鹿等1万多头,还劫掠了大量珠宝,仅佩玉就达到十八万块等。

可以说,武王克殷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仁义,大量出身狄戎的周人联军也不可能是仁义之师,种种迹象表明商周交替时充满了血腥与屠杀。那么,对于商族人的继任族长——纣王之子武庚,周武王如何对待的,最终又有何结局呢?

周武王灭商后,并未志得意满,反而忧心忡忡,夜不能寐,对四弟周公旦说:“维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以至于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

也就是说,虽然在牧野之战中取得一场大胜,但商族势力还很强大,未被征服的区域还很广袤,犹如明清时期,清军入关占据北京之后,南明还有广大区域,拥有很强的战争潜力一样。但以周军的数量、以及当时的交通等条件,周武王又不可能一举消灭商族残余。对新生的周朝来说,当时最紧要的事情是:一方面是利用战争收获积极武装自身,并分化瓦解商族残余势力等,一方面是安抚商族势力以争取时间,所以周武王让纣王之子武庚管理殷人,即殷人治殷,于是“殷人大悦”。

当然,周武王对武庚并未放任自流,而是在朝歌城驻扎了一支军队——“殷八师”,同时将朝歌的原京畿之地一分为三为邶(bèi)、鄘(yōng)、卫三地,用以分化安置殷商遗民,封商王帝辛之子武庚于殷地,称邶国。邶字从字意上解释,从邑从北,君王执政的地方为王宫,王宫偏南,君王退朝之后休息的地方偏北,故称邶,因此邶字表示君王退位之后所居住的地方。三监之中,周武王三弟管叔驻守卫地,五弟蔡叔驻守鄘地,八弟霍叔驻守邶地,由这三人率军监视震慑殷商遗民与武庚,史称“三监”。显而易见,周武王对武庚与商朝残余怀有深深的戒心。

武王去世之后,周公旦全权摄政,老三管叔认为周公旦想要篡位,于是与蔡叔、霍叔一起散布“公将不利于王”等的流言,导致周朝内部出现混乱。这时,按捺不住的商朝残余在武庚带领之下联合三监起兵反周。

传统史书认为,三监与武庚勾结在一起叛周,但这种说法让人难以相信,原因很简单,三监是姬姓诸侯,有周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们没有理由要掀翻周朝这条大船,武庚给予他们的好处不会超过周朝给予的,三监对周公旦不满,不代表他们要损人不利己的推翻周朝统治。新世纪之后,《清华简·系年》出世,上面记载的“周武王既克殷,乃设三监于殷。武王陟,商邑兴反,杀三监而立彔子耿(武庚)”揭开了真相,原来是殷商残余势力杀死了三监,然后立武庚为王。至于三监,或与武庚有所勾结(但不到反周的程度),或是由于上层政治斗争,以至他们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因此,当时真实情况应该是三监散布流言,导致周朝内部混乱,然后殷商残余与武庚趁机起兵,杀了三监祭旗,《竹书记年》中说“二年,奄人、徐人及淮夷入于邶以叛”,讲述的应该就是殷商残余趁机反周。不过,武庚起兵没能坚持多久,很快就被周公旦扑灭,“周公临卫政(征)殷,殷大震溃”,《史记》等记载周公旦诛杀武庚、管叔,放蔡叔、贬霍叔,将朝歌“殷顽”迁于洛阳管教之,让纣王庶兄微子继承殷祀,在宋地(今河南商丘)建国,史称宋国,殷民之国除了“宋”之外似乎就没有了。后来,周朝将邶、鄘、卫三地划归卫国所属,封武王九弟康叔于卫,以领“以殷余民”。

鲜为人知的是,武庚还有一个结局,《逸周书·作洛》中说“王子禄父北奔”,其中禄父就是武庚。也就是说,殷商残余起兵反周时,武庚虽然兵败,但实际上带领一批人马逃走了。问题在于,这种说法是否可信呢?其实,从史料与考古来看,武庚极有可能逃走了。

首先,《左传》记载“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关于其中的“亳”,现代汉语有四种解释,即地名(商朝都城)、西周时期西戎建立的国家、当代安徽亳州、姓氏。显然,左传中记载的应该是国名,但不可能是西戎之国,联系到武庚北奔这一历史,那么“亳”就应该代表武庚建立的国家,也即武庚为了追忆先人辉煌,于是依然以“亳”为国都名称。

其次,在河北涞水一带,出土了多件刻有“邶伯”字样的青铜器,“伯”代表老大的意思不是指爵位,著名学者魏建震认为“王子禄父北奔”的地点是涞水流域,邶国随之北迁。铁证如山,邶伯铜器的存在说明武庚之邶国并未灭亡,而是在河北涞水一带继续传承着,毗邻召公奭的封地——燕地。

第三,清朝年间发现的梁山七器之一大保簋(见上图),上有铭文记载召公奭(大保)奉命讨伐录子圣叛乱,其中录子圣就是武庚。也就是说,周公旦平定叛乱之后,武庚逃到涞水一带继续与朝廷对抗,于是周成王就命令召公奭征讨。但很显然的是,召公奭并未灭掉邶国,双方形成了长期的对峙。

涞水流域的邶国何时灭亡,史书记载不详,有说是在周康王时期,有说周宣王时期,但大致可以确认邶国至少传承了百余年,被燕国为首的西周联军灭亡。

由于武庚身份特殊,他的反周行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周朝肯定不会大张旗鼓地宣传,后来经过几次打击后殷商残余已经不成气候,于是西周朝廷将之视为地方势力叛乱,也就没有给予过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0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